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06(2002)05-0075-06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的霍桑实验(1924-1934)开创了研究非正式群体对组织效能相关性的先河,随之人际关系理论、均衡理论、系统论学派等蓬勃发展。1969年,美国“世界毕竟很小”研究的引申表明,只要经过两三个朋友的朋友,通常就足以将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人联系起来。20世纪60-70年代,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s analysis)在西方社会学界发展起来,成为研究包括小群体、社区乃至阶层的工具。在我国社会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试借鉴社会测量技术和网络分析,对大学生社会网作实证研究,以期获得其现实特征,并提出教育策略。 20世纪20-30年代,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首先使用了“社会网”概念,英国学者鲍特(Elizabeth Bott)开拓了社会网研究的范例。一般认为,社会网是指由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是一群个人之间的一组独特联系。网络学者认为,整个社会是由一个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网络所构成的大系统。网络与群体有着某种相似性:其成员之间偶尔有互动,并通常共享某种认同感和团结感。但是,与将群体成员凝结在一起的各种关系相比,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一般更具有局限性和弥散特征。 大学生社会网是指以大学生为中心形成的社会网,或者说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网。大学生社会网无疑是整个社会网的组成部分,它具有一般社会网的性质、功能,但由于大学生特有的社会成分和群体目标决定了其社会网的鲜明特质,由此也确立了提出大学生社会网概念的合理性。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对群体素有研究,网络与群体有着某种相似性,故网络的某些规律是清晰的。借鉴现代网络分析技术对大学生社会网作实证研究,给出其某些参数和行为范式就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大学生的交往发生的阶段规律;大学生社会网的结构和特征;大学生社会网个体关系模式、个体与网络的互动。 (二)研究方法。 资料的获取主要采用测量法、调查和访谈法,包括: 1.基于社会计量学发展起来的整体网络研究方法。在资料整理方面,使用社会矩阵法,在资料分析技术方面,以社会统计、指数分布为主。 2.个体中心网络的研究方法。采纳由荷兰社会学家范德普尔(Mart.G.M.Van der Poel)提出的4种调查方法:第一,互动方法。要求被访者回忆在某一时段内与其有来往的所有关系;第二,角色关系方法。了解被访者主要受哪些对其具有文化约束力的角色关系的影响;第三,情感方法。要求被访者指出与其具有最密切关系的人是谁,或指出谁对他特别重要;第四,交换方法。此方法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它假定“拥有报偿性互动资源的人在影响被访者的态度和行为方面是特别重要的”。这方面经常使用的问卷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美国社会学家博特设计的“重要问题的讨论网”量表(包括网络规模、构成模式、关系构成、紧密程度、趋向性和异质性),另一个是由荷兰社会学家设计的初级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问卷(包括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和社会交往)。 3.量表设计。社会网的形成是个体间交往发展的过程,为科学估价交往质量,选用了“人际交往过程指数量表”。为把握社会网结构性信息,采用社会计量法设计了“交往量表”。为探寻个体与社会网的互动关系,开发了“个人与社会网量表”。 笔者在某大学的四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了120份有效卷进行分析。 三、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一)大学生社会网交往指数规律。 表1 人际关系指数调查统计表(N=120)
表1中从左到右排列的是影响交往的主要因素,从上至下排列的是人际交往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选择定向阶段。这是学生在许多交往对象中选择特定的交往对象,确定交往方向的阶段。第二,深入交往阶段。彼此经过选择定向后开始进行深入交往,双方不断从表面接触深入到对方的内心和生活诸多方面,探索建立深层关系的可能性。第三,关系建立阶段。在这一阶段,双方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都有了相当程度的渗透。第四阶段是关系发展持续期。即彼此关系确立后的相互交往时期。 因素指数和即是人际交往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同一因素的各个指数之和,它反映的是在单个人际交往发展过程中某一影响交往因素的性质和程度。阶段指数和即在人际交往发展的某一阶段上各因素指数的和,它反映人际交往发展某一阶段上彼此相互吸引的性质和水平。 统计表反映了大学生在交往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态势。阶段指数和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说明人际交往质量不断提高;但呈现上下波动,说明在交往质量不断提高中是波折的,即波动式上升。因素指数和反映了大学生在交往中特别注意情感水平和彼此的相似性,而需要的满足作用最小。 (二)大学生社会网的结构特征。 初步统计结果反映出这样的特征:其一,大学生交往的网络化已成为其社会交往的核心形式。其二,大学生社会网网络规模较高。网络规模平均为3.02人。其三,大学生社会网的凝聚指数(0.62)和吸引率(0.57)都比较高,表明其网络的内驱力和相互依赖程度有较强的品质。其四,许多被访者属于多重网络而不属于单一的、紧密联系的群体。例如,有学生既属于同学小群体,又与校际同乡、家乡同伴相互联结。上述特征折射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倾向,大学生交往日益普遍化和多重化,而特有的专门化学习生涯,造成网络规模和水平处在较高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