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634(2002)05-0006-04 2000年,国家科技三大奖共评出奖励项目215项,其中大学作为第一承担单位共85项,占39.5%。2000年全国高校共完成研究与发展课题数89869项,签订转让合同4946项[1],大学对科技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对科技进步的贡献超过了科研院所,大学技术创新系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大学技术创新不仅进行着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而且在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都起着积极作用。 大学技术创新从狭义上讲是一个过程行为,从广义上讲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一、大学技术创新 从狭义讲,大学技术创新是指大学利用知识占有的比较优势,直接参与到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去,承担技术创新中的某几个片断甚至全过程的行为。 1.技术创新走进大学功能范畴 大学的功能在历史上是不断演化的,大学由单一的教育功能发展为教育和科研两个功能,又发展为教育、科研和技术创新三个功能,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见表1)[2,3]。 表1 大学功能的演变过程 类型 时期 代表功能 古典大学 公元前-11世纪 修辞学校(罗马) 文化知识传授 中世纪大学 12-17世纪 巴黎大学(法国) 科学、文化知 识教育 近代大学 18-20世纪 柏林大学(德国) 教育与科学研究 现代大学 20世纪20年代 斯坦福大学(美国) 教育、科研与技 术辐射 大学作为社会教育的主体部门,其基本职能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各种高级专业人才。但随着世界性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密切结合,R&D对经济活动的作用越来越直接,大学已逐步摆脱了在象牙塔内搞学术的封闭状态,将技术创新,尤其是高技术创新活动纳入到了自己的活动领域,形成了所谓的大学“第三功能”。 正如美国学者沃尔马克(J.T.Walkmark,1988)的研究结果所揭示的那样:现今衡量大学的科研产品的结构已不是仅仅局限于研究生学位的授予数量和科学论文的发表数量,专利数量和孵化公司的数量正日益成为大学科研成效的重要方面[4]。教育、科研和技术创新三者互动式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的主导成长模式。与此同时,大学教师的研究方式也在发生转移,不同于传统的对纯科学的自由探索式的研究风格,当今大学教师的研究活动具有了更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据罗伯特和彼得(E.B.Roberts,D.H.Peters,1986)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4个系的66名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约70%的教师在研究活动中设置了商业化的目标或有商业化的设想,这一事实进一步证实了技术创新活动已被吸纳进了现代大学的功能之中[5]。 2.大学技术创新的形成 一般观点,大学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借助于纽豪斯(Newhouse,J)的非营利企业模型,我们可以进一步阐释大学组织的非营利内涵。这一模型揭示了非营利性企业的最大生产规模。如图1所示,曲线U[,0]代表教师的效用曲线,曲线C[,0]代表他们所受到的约束条件为盈利率等于零的所达到的服务质量和数量的组合曲线。大学所提供的教育与科研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会吸引对其更大数量的需求,但是经过m[,0]点以后,质量的提高会增加大学的成本,同时要保持大学的收支相抵(利润为零),所以就减少服务数量。这便是对C[,0]曲线的形状的合理解释,而U[,0]曲线的形状取决于大学的质量意识。大学的最佳产品规模是效用曲线与约束曲线的相切处E[,0]点。约束曲线取决于大学的经费来源状况。在政府资助和社会捐赠等项研究基金基本保持不变的假定下,提高技术创新、技术服务和培训等营利行为的比重,会使约束曲线向右移动(如图C[,1]曲线),并提升了质量-数量转换点,即M[,0]>N[,0]。同时形成新的均衡生产规模E[,1],如图所示,E[,1]无论在服务数量还是质量都好于E[,0]。[6]
图1 大学技术创新的形成模型 基于这一分析,我们相信以大学技术创新为代表的大学营利行为的增强,不仅不会削弱或推翻大学的非营利性质,反而会使大学更多、更有质量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非营利活动,更充分地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和非营利的组织目标。 二、大学技术创新相关要素分析 大学技术创新是一个过程行为,同时从广义上看又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一个系统必然由相关要素组成。作为知识的生产、传播、扩散的组织[7]——大学,它的技术创新系统应由执行机构、大学创新制度、大学创新资源及相关设施四大要素组成。 1.执行机构 任何一个创新系统均有一个执行机构,大学技术创新系统也不例外,大学执行机构应由大学、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组成,如图2所示。
图2 执行机构示意图 在大学技术创新系统执行机构中大学是主体,政府、企业及中介则是大学的外部环境,大学向政府、企业和中介机构提供创新人才和创新知识,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则为大学提供必要的支持,以确保大学技术创新系统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