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02)04-0090-06 1987年9月13日,《科技日报》以《我国科学计量指标的排序》为标题,公布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以《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为指标对我国87所重点大学的排序。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对我国大学进行排行研究和探索。90年代开始,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对高等学校实施监督、对办学质量进行检查的文件的出台,我国的大学排行实践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有学者统计,截至2000年底,我国先后共有13家单位发布了30个大学排行榜。暂不论这一统计是否全面、准确,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大学排行榜代表了我国大学排行实践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并隐含了诸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大学排行实践的基本特点和趋势 回顾我国十多年来大学排行评估的实践历程,早期多以科研成果排行为主,集中在自然科学、理工类专业,完全依据公开的客观数据,排行评估的指标、排行评估的主体、排行结果的发布途径相对单一。随着高校排行评估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改进,现今的高校排行评估大致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点:开始尝试综合排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理)并重,增加了主观的价值判断成分,指标渐成体系,排行评估的主体、排行结果的发布途径走向多元,研究生教育开始被作为单列项目进行排行。 1.以科研成果排行为主过渡到开始尝试综合排名 在上述30个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半数以上都是完全或主要针对各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而进行排行的结果。因为这些排行的主要数据源基本上是国内外的各种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如美国费城科学情报研究所公布的《科学引文索引》(SCI),美国工程索引公司的《工程索引》(EI),国家教委科技司编的相应年度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社科司编的《全国高等学校社科统计资料汇编》,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等。而这些排行结果本身也冠用了足以反映其重在科研成果排行的名称,如:《用科学指标评估高等科研水平》、《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和分析简报》、《中国大学评价——研究与发展》、《高校科技实力排行》等。 90年代中期以前所发布的所有大学排行榜,无一例外都是高校科研成果排行榜。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有个别的综合排行榜面世。世纪之交,出现了几个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大学排行榜。如:莱比格信息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在《中国青年报》、netbig.com网站发表、公布的1999、2000年度中国大学排行榜,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等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及utop.com网站上发布的《中国大学评价——1998》等。 2.以理工类为主过渡到文理并重 从学科门类的划分情况看,以科研成果为主的早期中国大学排行明显集中在理工科专业。其中所谓的科技活动基本都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其排行的主要依据是《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以及《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等。 1993年,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的武书连等人在推出《中国大学评价——1991研究与发展》排行结果时,引入了国家教委社科司编的《1991年全国高等学校社科统计资料汇编》作为数据源,首次推出了包括哲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活动等在内的中国大学排行。这标志着社会科学或者说文科开始被作为大学排行评估的要素。2000年6月,南京大学邹志任教授领衔创建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问世,相信将在中国大学排行评估中对强化文科要素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由完全依据客观数据过渡到加入主观的价值判断 早期的中国大学排行评估基本上完全依据公开的客观数据,如被SCI和EI收录的科技论文数,或《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外及全国刊物论文、专利批准及国家级奖的数目等,所有数据未作任何处理,基本照实抄录。 1992年4月,湖南大学张英等发表的《全国86所重点高校1985-1989年科技活动评价》,首次对不同成果采用了不同的权重。1993年,武书连等人运用特尔斐法,根据全国203位专家给定的权重作为其大学排行的各项指标的权系数。1998年4月,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采用比重法排出了中国大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综合实力前100名。1999年7月,莱比格信息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引入了学术声誉和专家评分等指标,有200多名学者和企业家参加了其大学排行榜的大学学术声誉调查。 无可否认,对各项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采用比重法,进行学术声誉调查等,与单纯列出各大学发表的论文数、被引用次数等公开的客观数据相比,在不同程度上加入了评价者或评价参与者的主观价值判断要素。 4.排行指标渐成体系 1987年,我国第一份大学排行榜只有一项指标。1989年,《我国重点高等院校科学计量多项指标排序及其分析》选用了三项指标。1993年,武书连等人的大学排行涉及25项指标,1997年增至42项指标,2000年共计23项指标。莱比格信息技术(深圳)有限公司的大学排行,1999年为6项指标,2000年增加到17项。 在指标项目增加的同时,根据专家的建议和排行的实际需要,经过反复论证和多次修订,各大学排行所选用的指标都已渐成体系。如《中国大学评价——1998》,以各大学对社会的贡献作为排名的唯一衡量标准,根据高校从事教学的专任教师折合人数和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的比例,确定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项一级指标及其权重,进而根据一级指标的主要产出项确定了23项二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