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2)02-0033-04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连续三年的大幅度扩大招生,高等院校学生数从1997年的607万增至2001年的1136万,扩大了约1.9倍,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数翻了一番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由8.84%上升至约14%。这几年的高等教育扩大招生,一举扭转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偏小的局面,并将迈进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那么,今后跨入大众教育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是否仍将保持这一扩招势头,抑或有所降低?2001年3月,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提出了“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这适当的“度”又该如何确定?本文试图从探讨美、英、日、韩等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趋势、波动周期和振幅等形态特征入手,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办学条件,讨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形态,兼论规模扩张的“度”。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趋势 趋势,一般是长期的,是人们对事物的长期运动过程从头到尾所观测到的全部单个的点所构成的该事物长期发展轨道。人们根据某一事物从过去到现在的长期发展运动轨道可外推出该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向。20世纪下半叶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和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并相继迈入或即将迈入普及高等教育阶段,其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趋势,详见图1。 图1 美、英、日、韩国高等教育入学率(1945-1999)
从图1来看,1945年至1995年间,美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道路在大众和普及阶段里,或曰在毛入学率处于15%至80%之间,仍是较长时期地平稳快速发展,在长达50年的时期里尚未出现“高原盘桓”的迹象。1950年至1995年,英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曲线图,则以“慢—快—慢—快”的形状向上前方运动,这种“酝酿—快速扩张—整顿—再快速扩张”的曲折发展道路,与英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传统观念与革新思想的剧烈斗争中前进的这一特征不无关系。1945年至1999年日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曲线图,除了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因日本政府为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而进行控制高等教育规模、调整结构的政策导致出现盘桓外,均是呈快速向上攀升状态。总的说来,日本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形态是与日本的经济发展态势密切相关的,在七八十年代的调整期之前有一个长达30年的快速发展期,之后也有一个迄今仍在快速发展的长达十几年的时期。20世纪下半叶韩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快速,毛入学率超过了日、英两国,而且还超过法、德等发达国家。 总之,美、英、日、韩四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形态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当毛入学率在5%至10%之间时,高等教育大众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且这个快速发展期会一直延续至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的普及教育阶段,在时间上长达三五十年。由此可见,今后中国高等教育将面临一个30-50年的快速发展期的机遇。近5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及其发展趋势也说明了这一点,详见图2。 图2 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及其多项趋势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波动周期和幅度 周期是指事物长期或较长期的增长运动所历经的复苏—高涨—衰落—低谷—复苏这一周而复始的波状循环过程,一般是有规律性的,可测量的。振幅,是指每个波动周期内高等教育规模增长上下波动的离差。简便、直观的方法是计算每个周期内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波动的“峰”“谷”之间的落差。若通过将高等教育实际毛入学率值减去毛入学率的多项式趋势值后所得到的毛入学率的多项式趋势的“残差(residual)”进行衡量,则更能说明振幅。图3则为1949年至1999年间美、日两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多项式趋势残差的相对值,即剔除了毛入学率基数大小的影响因素。其相对值基本上都在"±10%"以内,比大众前高等教育的振幅要小的多。英、韩两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道路也是波动由烈趋缓。这与高等教育规模的基数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基数小,允许波动的区间会大些,基数越大允许波动的区间会越小。可见,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第二个形态特征是:波动周期的振幅会随着毛入学率的增长,或曰大学生数基数日趋庞大而逐步变小。当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还会出现因外部因素的影响或内部结构的调整而出现短暂的盘整或微小的下跌。 图3 美、日两国高等教育入年学率多项式趋势残差的相对值
从前面图2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及其趋势直观而言,可将5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波动状态简洁地概括为: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界,从“大起大落”型转向“平缓”型。若计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多项式趋势残差的相对值,那1960年为68.19,1970年为-1738.14,改革开放之后,仍有高达25.29和低达-41.65的值。相对美、日两国而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波动幅度仍是大了。这波动幅度大了,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