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时代变革的产物。现代的大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其职能和作用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世纪更迭、千年交替之际,各国大学的校长们也在认真思考未来大学的历史使命。在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举办的“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大学校长论坛”上,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分析了“研究密集型大学”的优越性。他认为,斯坦福大学之所以和硅谷确立了富有成效的相互关系,主要在于斯坦福大学坚持了研究密集型大学的基本目标与特性,其中五个重要因素是:追求最卓越的研究与教学,把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拥有设置学术方向的自由,建立与工业界的伙伴关系,对研究中的机遇保持开放。他的这些观点值得我们在探讨21世纪大学的历史使命时予以借鉴。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综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结合中国大学的情况,包括北京大学的实践,我认为,21世纪的中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至少应该肩负起培养人才、学术研究、社会服务、高等教育国际化等四个方面的历史使命。 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教学是学校第一位的工作,培养人才是大学的首要任务。这一任务自有大学以来就没有改变过。问题在于面对时代的挑战,我们在培养人才方面应有哪些思路和措施能确保大学能为这飞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类人才。 在21世纪,知识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是拥有大批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和造就大批掌握高科技和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具有良好人文精神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保证知识转变为直接生产力、促使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当今和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大学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21世纪大学的根本任务。为了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转变人才观念。 1.转变人才观念,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21世纪需要的人才,必须以转变人才观念为先导。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极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此,大学要克服因循守旧的传统习惯势力,弘扬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江泽民主席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特别是在当今的信息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要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知识,大学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和批判精神。大学应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继承人类已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勇于突破成规,勇于对现有知识质疑,挑战旧的学术体系,在发现和创造新知识方面敢于独辟蹊径。同时,大学要克服重智育轻德育以及在智育中重分数轻能力的弊端,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使他们不仅掌握比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操,还要塑造健康的体魄、完美的人格。我们不应该使某些学生精于古典而疏于现代、精于科学而荒于人文,而应该充分发挥大学在整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未来、教育与科研、科学与人文、理论与实践、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努力追求通晓古今中外,兼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这方面,综合性大学具有独到的优势。 2.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 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应具有某一个专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有根据经济结构变化而改变工作类型的能力以及熟悉整个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课程的结构和质量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的中国大学的专业划分过细、学生学习的专业过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局面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教学内容偏旧、教学方法偏死、培养模式单一、缺乏个性和创造性、人文教育与实践环节偏弱等弊端依然存在,为此必须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要在课程建设上下功夫。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与过程科学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既符合科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同时也是人才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这种特点,北京大学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将文科、理科、医科结合起来考虑,努力促进文科、理科与医科之间的交流。我们要求文科学生必须选修4学分的理科课程,理科学生必须选修4学分的文科课程,所有学生都必须选修至少2学分的艺术类课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实行文理科交叉与融通,加强全校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开辟第二课堂学术讲座,打破不同学科的界限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医学部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的学制改为八年制后,头两年将在北大本部主要进行理科基础课程的学习,旨在加强医科学生的理科基础。 不论在学术训练领域,还是在职业培训领域,课程按照专门化程度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专门型”的,另一种是“通识型”的。课程体系的改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选择的面要宽,课程选择的范围要大;二是建立相对完善的学分转换体系,逐步允许学生在跨专业、跨院系选修课程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目前,北大正着手调整学科的组织形式,本着“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改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明确提出要加强“宽广的知识领域、扎实的基本技能和较好的文化素质”三个方面的基础教育。随着学科结构的调整,我们将考虑本科生在一、二年级时不分专业,学校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若干领域,规定学生必须从每个领域选修若干门课程;到三、四年级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在本院或系内选择某一专业。另外,我们还将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开设更多课程,增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以适应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所有这些,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宽广的视野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转换过程中的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