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80(2002)05-0078-03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体是企业、大学、科研单位,这些主体根据创新目标按照科技运行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将各自资源重新配置形成新的创新联合体,进行创新活动。而这种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是产学研体系的建设。产学研合作是国家、民族、地区创新体系的核心,产学研合作的形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形式,产学研的运行是国家创新体系运行的基础,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灵魂。 一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体建设 产学研活动是产学研体系建设的最基本的内容。产学研各方通过相互合作促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使各生产要素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推动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产学研活动体系是个广义的概念,其活动主体是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等各方面,而合作的目的是为生产出知识产品、实现科技创新、使知识产品实现产业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实现重新配置。在产学研活动体系中,各活动主体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企业是知识产品的主要使用者和消费者,将知识产品产业化或商业化(市场化)。在产学研活动中,企业以资产资本、实物资本参与合作。企业通过市场获得的需求信息和企业发展方向、目标所反映的需求向技术市场寻求合作机会,寻找合作项目。项目选择是企业参与产学研活动的起点,在项目选择的技术平台上,企业将根据市场信息提出相应的,适当超前的选择标准,当企业作出选择,则意味着合作的开始。 大学在产学研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是发挥学科综合的优势参与合作。学校是科研人才集中的地方,是知识生产的源头,在当今科学同技术结合、科技同经济和社会结合的趋势中,大学更应当发挥其优势,在构筑“学术金字塔”的时候注重同实践相结合,从科学技术的实践活动中,从经济和社会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知识产品的内容。同时,大学还要发挥教育、培训的优势为产学研活动培养优秀人才。 科研单位是纯粹的知识产品加工厂,直接从事知识产品生产和加工。科研单位以其独到的、专有的“加工能力”生产出全新的“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有形的,可以摸得着、看得见,可以用人的感官感觉得到的,我们称之为‘硬知识产品’;另一类是人们并不能直接感受到的,但又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称之为‘软知识产品’”[1]。在知识和经济的互动过程中,两种知识产品对经济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呈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多阶段的增长,使知识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一些领域甚至成为主流。这种现象使科研单位在产学研活动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当我们将产学研体系建设视为一种活动场时,评价企业、大学、科研单位在产学研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应当采取一种动态的、进化的观点进行分析。在产学研活动中,各主体的分工,只是各主体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尤其是人才积累所形成的资源优势的一种分工,并不等于是一种功能的界定。在某种环境场的条件发生变化时会产生一种“边界扩张效应”或“边界萎缩效应”。比如,在利益趋动下的大学、科研单位向商品市场的延伸和企业向知识市场的延伸。如果这种延伸超过一定度,会产生质的变化。当然,其中的媒介是利益效应。 二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生产知识产品的过程 知识产品当然是以大学和科研单位为主生产的。其产品形态为“硬知识产品”和“软知识产品”。对知识产品的独特品质,英国社会科学家齐曼(John Ziman)曾概括为七个方面:不可替代性、不可加性、不可逆性、非磨损性、不可分性、可共享性、无限增值性。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逐渐增强,工业革命以飞快的发展速度将人类物质生活带入了丰富的领域。但同时也将人类带入一个资源逐渐枯竭、环境不断遭到摧残的领域。当以原料加工为主的工业经济不能为投资者带来巨大利润,人类的目光便投身到新的领域——知识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出现了梦幻般的场景:制造加工企业可以没有工厂,在虚拟的企业中生产加工产品;人类传递和存贮信息可以不必奔忙于场所和高速公路,指令可以随时发出,信息可以随时收达;生物技术可以使阴差阳错变为现实;新材料技术可以不断扩展人类的功能……。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知识产品为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一个比尔·盖茨一夜间超过了积百年财富的大汽车公司。这便是知识产品带来的魔力。而如今经济发展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若使知识产品生产加快,解决单个主体解决不了的问题必须依靠产学研共同体,通过共同体实现了资源的新配置,降低了创新成本,降低了投资风险,实现了优势互补,这个体系的作用便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当今世界,知识产权之所以能以如此快的速度生产出来是靠产学研合作创新解决的。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便是知识产品生产的过程。 三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生成知识产业的过程 在当今社会,“世界范围的知识革命引起了人类知识产品质和量的飞跃,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知识和经济的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而知识和经济关系的变化,一方面引起知识产品在原有基础上发生质和量的突变,另一方面则直接导致知识和经济的互动”[2]。这种互动反映在两方面:一方面,知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不断增强。知识在各领域中的结构比例不断增加。层次不断升高,比重不断加大,这种变化使经济构成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了质变。其结果是经济质量优化、经济素质增强、经济效益提高。这种变化,必然带来经济对知识的大量需求,而知识产品的这种稀缺使其升值,刺激了知识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为知识的生产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和市场支持。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理想的互动关系,互动双方显得那么和谐。这种互动使知识产品在经济和社会系统中,人类的生活组织中的作用不断加大,成为可以左右事物发展方向的第一动力——第一生产力。知识作为第一生产力必然使知识形成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