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111(2002)-05-0005-07 大学在19世纪晚期经历了一场革命性解构与重组:从原来主要进行教育的机构,日益转变为具有教学和科研双重功能的机构。教学中心与科研中心逐渐形成并日益强化。经典的大学必须围绕这两个中心运作。 然而,“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世纪像……20世纪一样发生了如此重要和迅速的社会转型变化”。[1]知识经济的出现就是最重要的变化之一。知识经济犹如春雷,不但正在激活经济界的巨大潜力,而且正在激活大学校园中蕴藏着的巨大能量。从只重知识的传播(教学中心),到同时重视知识的生产(科研中心),80年代以来,各国大学科研重心进一步变化,由只注重理论研究转为更加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及其科研成果转化。大学的第三中心正在形成,这是在教学和科研中心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以面向市场、面向产业界为中心的运作模式。在这一顺乎时代趋势的变革过程中,大学的结构、功能与资源进一步解构和重组。中国大学的发展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趋势并尽快适应它。 一、解构与重组——大学第三中心形成的必要条件 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学的基本特征是:其一,大学只有储存、传递知识以及生产知识的功能,大学的生产力作用主要是间接的,是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走向社会后最终实现的:其二,大学不具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特有的功能,它不向市场推销知识、能力、科学、技术,不签订定期送货合同,不参与出卖知识产品的竞争,大学生产的知识要经过中间人转给市场转给企业、转给最终用户;其三,我国大学的科研工作一直是按如下模式进行的:科研人员从国家各级主管部门争取科研课题——获取科研经费——进行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成果鉴定——报奖——科研结束;其四,我国大学满足于政府拨款,与企业在利益、目标、体制等方面有着冲突性差别,隔着严格的边界,似乎只有企业才生产为最终用户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企业是忠于近期“经济利益”的,而大学则只能保存和生产知识——它只能间接用于企业和市场,大学忠于长远的认知好奇心。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这一切都要重新认识,产生这一切的制度正在变革,传统的大学运作模式正在解构。如果说经济生产的工业化产生了销售受过大学培养的富有知识的劳动者的劳动力市场,那么经济生产的知识化则产生了由大学直接销售科技知识的信息市场。21世纪大学的真正特征,是要消除知识产品和最终用户之间的隔阂,是要成为市场是最终用户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的直接生产者,是要成为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把大学中涌动不息的知识转变成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是21世纪大学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功能。这一功能构成了最有发展前途的大学第三中心,也即以知识的应用与技术的转让为中心。这一中心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大学求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有助于经济界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创造新的产品及服务。 大学第三中心的形成与推进,必须以资源、组织与功能的解构与重组为路径。所谓解构与重组,主要指各种社会的经济的压力纷纷介入大学,逐渐瓦解某些过时了的研究组织和研究模式,催生出一些新的学术机构和学术运作模式,它们正以新的面貌和新的活动形式进行资源重组。 首先,大学学术组织解构和学术资源重组是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可以清楚看到大学学术研究的资助、实施以及与经济活动的联系方式,正在发生显著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一变化总体上可概括为:将政府资助的学术研究与国内迅速变革的经济需要密切联系起来。这种做法促使了许多被资助的传统研究组织的解构和传统项目的削弱(中国科学院的机构改革即为范例)。与此同时,学术研究活动也正在重组为新的、不同的联合形式,出现了超越单一的大学、企业以及学科之间的森严边界的、新的合作研究组织与新的运作方式,大学概念产业开始以经营方式甚至“上市”的方式进行运作。像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那种集教师、学生和产生界于一体的“科学与创新研究所”[2]的机构以及剑桥大学跨越大学与企业、超越学科边界的“思想桥”的项目,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学术资源开始往密切结合经济需要的领域聚集,学术机构趋向于成为流动的超越学校边界的机构。 其次,大学学术组织解构和学术资源重组是大学自身变革与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大学的研究传统里,每一位大学或学术组织的领导人都希望建立永恒的学术机构。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将会有意让许多学术机构朝生暮死——成立是为了创造新东西完成新任务,一旦使命完成,机构也将消失。中国大学机构的解构与重组的典型表现就是校一院一系组织结构系统的形成以及近年里的大规模合并、升格和终结,就是社会、市场、产业界对大学研究成果的需求,使大学的传统实验室型研究中心往由不同课题、项目组成的灵活的、适应性强的研究合作组织转移,有的大学已取消了教研室,成立了跨学科的研究与教学的项目中心。然而,这仅仅是初始阶段的解构与重组,当前的变革并未跳出传统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的框架。解构的组织需要再解构,重组的资源需要再重组。 因为知识经济与因特网的出现,要求大学采用淡化上下级关系的21世纪型组织。这种组织讲究大学内外的相互理解,讲究迅速适应变化,要求上层官员尽可能亲历现场,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金字塔型组织模式——领导位于金字塔的顶端,只是根据下级汇报做出决断的管理模式。要知道,决策虽然产生于上层,新思想却实实在在从基层涌现。在这一意义上,大不一定强,最强的大学将是那些勇于沿着功能层次解构自己的单调结构,放弃纯规模以换取灵活、速度、变革与特色的大学。庞大的纯教学性大学的时代即将结束,大学学校一级的作用可能会越来越小,它们原来承担的垄断教学、保护教职工利益的任务在网络经济时代已经越来越没有意义,而引导高等教育新发展的将是从大学派生出来的适应新经济的新组织新功能。院系一级的作用将日益增强,它们更灵活,更能适应社会的变革。应该让大学冷寂,让院系和研究项目组激活起来。在网络经济时代,大学的权力集中问题远远大于目前存在的其他问题。因此,大学必须分化权力,重组资源,使权力与资源融入大学的新型运作模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