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04 文献标识码:A 文字编号:1000-260X(2002)04-0091-06 现在,大学的数量增加了,上大学的人数增多了,“大学扩招”、“大学扩限”(大学招生不受年龄限制)、“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人又在关心或担心由此引起的大学教育的质量问题。不管怎么看,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即大学教育的质量观和质量评价标准必然发生改变。传统的质量观是单一的以知识为主导,现在人们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甚至更加看重能力和素质。 与此相应的是,大学的观念也在发生改变,人们不再只是以探究高深学问为唯一的价值取向。本文以“和而不同,走向多元”为题来探讨这一问题,意在表明:大众化时代的大学教育和精英时代的大学教育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一方面,大学就是大学,它有着大学之所以为“大”的共性,它将继续围绕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来运作,不管大学怎么变,这一点是不会变的,这是大学合理存在并绵延千载的根本;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也在变,大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多,为了满足学习型社会多元化需要,大学必然成为知识中心和轴心机构,并走向多元化。 一、和而不同——大学成为学习化社会的知识中心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的时代,知识和人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大学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学必须为整个社会提供知识,培训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大学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为社会的创新注入活力;大学必须成为面向全民的文化场所和学习场所,“成为满足日益增多的、以自己的好奇心寻求使生活富有意义的人的求知的源泉”[1]。因此,大学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大众面向未来,成为学习化社会的知识中心。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大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大学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 早在1973年,后现代研究的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一书中就提出“大学(包括与大学分而设之的研究所)是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2]。他认为,“知识工人阶级”,受过教育的专业人才,是越来越关键的、越来越起作用的社会集团,促使社会进步的关键是扩大高等教育机会,要尽可能使更多的人能从中受益,使更多的人能接受高等教育。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大学成了轴心机构,这不仅是从培养知识界精英这一意义上来说的,而且也是从为整个社会提供知识的意义上来说的。今天,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创新成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大学应在一个民族的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在新知识的提供和新技术的传播方面,在获取和更新知识方面,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都处在社会的中心,并全面推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绝对不可缺少的动力。可以说,要看一个国家的未来,先要看它今日的大学;甚至可以说,一个民族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大学相关。环顾今日世界,大凡发达的国家,无不有发达的大学教育。美国人认为,大学“不仅是美国教育的中心而且是美国生活的中心。它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它是新思想的源泉、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3](P19)这句话鲜明地体现了大学的轴心地位和辐射作用。任何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大学。 可见,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需要知识,知识也是为每个人服务的,大学必然要更加开放。今天,上大学不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大学要为大众开门,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只有面向大众,才能全面激活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就是要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本的存量。 当前,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大学来说,就是要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其实,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一直致力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建设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工作。例如,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旧中国留下来的文盲、半文盲很多的实际情况,我国提出了“高等学校向工农开门”的办学方针,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等等。但由于历史条件所限,长期以来很难真正落实这一点。今天,社会经济极大发展,科学技术迅猛进步,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们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并且,随着这种进步,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更加强烈,大学面向社会,向大众开门,应当而且可以成为现实。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积极发展,并向“大众化”方向迈进。应该说,方向是对的,方法也是积极的,这符合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二)大学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主力军 大学是智慧之源,是保存人类遗产的宝库,这些遗产由于使用而不断具有新的生命力。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出现,人们闲暇生活的质量不断提高,人们需要更多的知识享受和精神追求,对大学的需求和依附心理也在增强。正如美国一位学者所说:“我们必须求助于大学,而不是教会甚至政府,因为我们个人或社会行为的成功最终都建立在我们对自然、宇宙的认识之上,建立在我们对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的命运的真实信念之上,建立在关于善与恶以及如何区分善恶,关于真理以及如何区别真理与谬误的认识之上。”[3](P130)并且,“对于许多人来说,大学已成为社会中的超自然机构,因为它似乎发展着社会的观念。在这里,人们感到身后有强大的后盾——学者、学问、书籍、思想和过去。”[3](P131)也就是说,人们需要大学,人们需要从大学中不断地取得资源,吸取营养。对于个人来讲,上大学不再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大学里学的知识也不是可以一劳永逸地终生受益,他可能随时回到大学接受再培训。对于大学来讲,它就要满足人们终身教育的需要,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