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99(2002)04-0502-08 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及自身特点,使高校成为各国人才资源的主要生产场所。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高等教育变更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在一个以经济与技术不断提出各种任务以及社会和文化发展不断提出新要求为特征的迅速变革的世界中,高等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主要表现在“适切性、质量和国际性”三个方面。所谓适切性“是指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包括它的使命和功能、课程计划、内容和教学手段”[1](第113-114页)。现在,许多国家,包括工业化国家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怎样增强他们在经济、技术和国际贸易中适应各种快速应变能力,因此“人们更多地寄希望于教育和培训”。职业界更是要求高校所“开设的课程最好能提高学生智力,并使他们能审慎地对待技术、经济和文化的变革和多样性的问题,获得诸如主动性、企业家态度和适应能力此类的素质,使他们在现代工作环境中更有信心地工作。”[2](第152-153页)可以看出,面对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发展,课程内容及教学已经超出了传统上仅属于学校的业务范畴,而受到了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的广泛关注。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们对课程设置及其理论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更缺乏有效的课程理论指导,学校的工作似乎只是对政府颁布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稍加说明,照此办理而已。教育实践证明,学校教育的各种活动必须以课程为轴心付诸实施。课程体系直接关系到人才质量、能力培养等,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课程体系改革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开始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然而,对照世界一流大学,我们的课程体系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实施方案,都远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改变高校现有课程体系的落后现象,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迫切需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大学近年来课程体系改革的成功经验,很有必要。本文拟以美国哈佛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和法国巴黎理工学校3所世界著名高等学府近年来课程体系改革为例,从一个侧面折射当今国际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动向和发展趋势,并作为我国大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借鉴,加快我国高教改革,不仅使高校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而且使未来毕业生成为劳动岗位的创造者。 一、哈佛大学课程体系改革——从选修制到核心课程制 (一)核心课程制的形成 自18世纪以来,美国的大学坚持不懈地探索课程体系改革,从尝试打破以古典语言文学为核心、全部选修的“博雅教育”课程体系,到通过学习德国“学术自由”允许学生选修课程,哈佛大学是最早进行课程改革的大学之一。1825年,哈佛正式批准高年级学生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从而开始了该校课程制度改革。二战结束前,哈佛的本科生课程进行多次改革,为该校在教学与科研领域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提供了重要保证,受到美国高教界的高度评价。二战后,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人才培养的快速发展,哈佛在以往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加大了改革力度。1945年发表的旨在加强普通教育的哈佛报告,提出大学教育应包括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部分,由此奠定了新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 在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迅速扩展之后,美国高等教育70年代伴随整个美国的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和公众信任危机,也出现了危机。这一时期哈佛一项学生调查表明,该校大多数通识课程与系里的专业课相差无几。这一现象引起校方高度重视,为此成立专门研究小组,研究开设通识教育新的“核心课程”计划。1977年,该小组提出了“核心课程方案”报告。这种对学生实施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独立于系开设的课程,为新生入学后第一年必修。核心课程设置不按传统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三分法,而是将其分为5个知识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分析和哲学分析,外国语和文化,自然科学和数学。通过学习核心课程,使学生“批判地了解和初步熟悉一些知识的主要方面,使其知道怎样获得和运用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对他们个人有什么意义”。同时,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及其学科间的联系,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直接与同人类休戚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并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全美人文科学中心前主席C·弗兰克曾指出,核心课程教育能使你“对生活有多纬度的理解,你不会对事件仅仅做出被动的反映,也不会仅仅只从个人的角度去关心它们,至少你可以把自己的命运看作是人类环境和人类命运的反映。”核心课程的提出和实施不仅使哈佛在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中名列美国各大学前茅,而且对提高美国大学课程教育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哈佛的核心课程制建立后,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变化需要对其进行了多次改革。尽管核心课程的基本形式没有出现大的变化,但课程内容却多次革新,教学规定不断完善,并寻求新的发展。多年来,哈佛的课程体系不断改革和完善,体现了这所世界一流大学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