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也有了相应的改革。中央财政只负责中央部属高等院校的经费,地方所属院校的经费主要由地方供给。 1994年1月1日,我国实行分税制,这标志着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的划分。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事权相同的地方政府未必能获得等量的财权。因此,不同地区的政府对所属高校的财政供给及其供给的能力已经出现相当的差距(见表1) 表1:2000年各省教育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比例及省高校事业性生均经费中政府财政承担比例(即生均公用经费比例)、各省人均财力
数据来源:《2000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社会与科技统计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2000年中国税务年鉴》,《中国税务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年10月 1998年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使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前往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就业。虽然大学已实行成本分担,但大多数省属高校60%以上的生均经费由各地财政支付。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省的高等教育投入由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无偿转移到发达省份或地区。 由于历史的原因,高等院校特别是部分各部委所属高校,在经济不发达省份占有相当的比例,这部分高校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已基本上划转给所在的省或地区,虽暂时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但过渡期满后,人事和财政均归地方负责。因此,部分不发达省份的高等教育财政将更加艰难。 综上所述,中央政府必须对下实施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二、实施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理论依据 首先,公共经济理论认为由于地方公共或准公共产品具有溢出效应,因此,在地方财政职能中,通常很难做到把公共或准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只限定在边界之内,也就是说,收益会跨出边界,从而使本地区以外的一部分人受益。如果仅仅根据地方居民得到的利益征税,这部分外溢的公共产品资金来源就会不足,因为地方政府会把资源配置减少到最佳受益状态的水平,而这一举措易使地方政府对公共或准公共产品的策略发生某种程度的扭曲和偏差,这种扭曲性政策的存在,影响着区域性公共或准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地区及相关地区居民的利益。对此,理论上的解决办法是由上级提供补助(财政转移支付),即对具有外溢性的公共或准公共产品提供进行内在的适应调节,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干预方式。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每年大多数毕业生都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不仅使发达地区节省了大量各类人才培养的财政开支,而且推动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从这些人力资本转移后对发达地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中获得了比以前更多的财政收入。但长期以往,若生源流出省得不到适当的成本补偿,这些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积极性及投资的能力将会受到某种程度的挫伤,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将难以从教育财政投入得到根本的保证。 其次,从财政学角度看,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实施转移支付,有助于实现不同地区间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市场经济的非均衡发育,决定不同地区的税基有差距。而地方政府要发展,至少提供与原来水平和规模等同的公共或准公共产品,依靠原来的财政收入显然不可能。因此,若地方政府得不到上级政府的补助,就必然提高地方主要税源即财产税的税率或增设更多的行政收费项目,以此来扩大政府财政收入。然而,由于制度原因以及地方税率的刚性,个人所得税和流通税会与通货膨胀率同时攀升。所以,在经济落后和税源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通过增税提高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显然不是筹资的理想和可行的渠道,因为加重企业和居民负担的背后易引起通货膨胀,导致经济衰退进而造成社会动荡。而与落后地区相比,发达地区财政资金的边际效用却是递减的。实际上,发达地区更易得到其它地区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的溢出效应,因为发达地区凭借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吸引来自其它地区的许多大学毕业生,他们帮助推动和促进了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中央财政也从这些经济发达地区获得了更大的收益。但是,发达和落后地区之间无法自动形成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因此,“中央政府有必要利用财政再分配手段,把来源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一定量的财力横向转移到比较贫困和落后的地区”,这一策略既有利于不同地区共享公共或准公共产品的溢出效应,实现利益共享,又有利于减轻地方财政负担,防止地方税率发生恶性膨胀,稳定地方经济,起到“一石二鸟”的功效。 三、国际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 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受国家的政治、经济、财政及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影响。 1.美国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美国是一个分权制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权主要在州一级,联邦政府主要通过财政资助和教育立法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施加影响。在长期的实践中,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资助方式予以实现。从1995年美国高等教育年报来看,转移支付给公立高校的总量占高校经费来源的10.7%左右,私立学校占14.9%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