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2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2)04-0028-04 一、繁荣背后的深层危机 20余年来,民办高校紧紧追赶着教育改革的脚步,经过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已成长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数量上增长很快,实力也有所增强。据统计,目前全国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200余所,学生120余万人。其中,教育部承认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89所,国家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150余所,在校生10余万人。有的民办高校经过积累,固定资产壮大到几个亿,开始从“规模效益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兴建了自己的校舍,培养了自己的师资,改变了单纯通过自学考试、学历文凭考试培养人才的模式;民办高教系统内出现了全日制全住校、多专业多学段、高配置高质量的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民办高等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支起了半壁江山。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民办高等教育的繁荣掩盖着深层危机,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办高等教育还处于配角地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系统经过20余年的发展,虽然在国家高教系统内有了一席之地,并暂时有了一个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但从整体上看,仍然是公办高教的“配角”,发挥着为公办高等教育“拾遗补缺”的作用。既没有整体实力,也没有产生一定数量的民办名校。民办高校还不具备提供高层次高质量教育服务的能力,在不断增长的高层次教育需求面前,民办高校显得无能为力。 第二,民办高校办学实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办大学投资大,校园、师资、设备、图书等方面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办学质量要为社会和民众所认可,一般需要相当长时间。目前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都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包括借用或吸收现有公办院校的资源才得以维持。办学资金不足,学科实力不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比较弱。而且由于绝大多数民办高校仍属于非学历教育机构,学生要通过自学考试和学历文凭考试才能取得国家承认的文凭。影响了民办高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为数不少的学生主要是因为无法进公办高校,而抱着一种“求其次”的心态进入民办高校的。公办高校优于民办高校的观念根深蒂固。 第三,民办高校分散经营,各自为战,没有整体优势。现有的1200多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很大,但许多举办者和办学者出于个人和本校利益考虑,画地为牢,大多习惯于单一主体办学,站在一校一人立场上思考学校发展问题,分散经营,小本经营,导致数量大,校均实力差。各民办高校为了生存,相互之间竞争也很激烈,一方面是资源有限,实力不强,另一方面又分割了有限的资源,分散了实力。民办高校还没有真正着眼于整个民办高教发展壮大的气魄,还没有开展民办高校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打造强大民办高校,发挥整体优势和实力的全局意识。外部竞争环境日趋激烈。从总体上看,我国民办高校还没有发育成熟,却又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生源市场、服务市场、科技产业等教育资源市场的竞争,使优胜劣汰成为必然趋势。由于普通高校连续扩招和春季招生工作的逐步推行,民办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源危机。不仅存在生源不足问题,而且由于国外高校强劲的推广活动,又出现了生源不稳等问题。对于多数民办学校来说,学生数量多少是决定生存的关键,生源不足和不稳,正在进一步压缩民办高校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后劲。同时,不少民办高校的全部精力还只是投在帮助学生拿到自考文凭上,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正在成为一个考验民办高校的新问题。 导致民办高等教育深尽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第一,我国民办高教没有承续原有基础,基本上是重起炉灶,根基不牢,积累不够,没有足以与公办名校相比肩的民办名校,没有排头兵,难以产生品牌效应,使得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还比较低;第二,民办高教在总体上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又面临着高等教育市场化、国际化浪潮的猛烈冲击。尤其是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一系列重大改革,虽也为民办高校发展提供了机遇,但从根本上将民办高教置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民办高教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承担了太重的负担。这种“先天不足”和“长不逢时”导致民办高教发展面临深层危机。 二、优化外部环境,推进制度创新 优化民办高教发展的外部环境任重道远。从理论上讲,我国民办高教发展的空间很大,发展前景广阔。比如,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必须走多种形式的办学路子;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必须充分吸收社会资金,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我国的公办高等教育目前尚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等等。这些都是民办高教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理由。但是,理论上的发展前景要成为现实,取决于民办高等教育如何进行体制和制度创新,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因为公办高等教育系统这几年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已经释放出巨大的制度能量,正在同民办高等教育展开全方位竞争,民办高等教育界已经感受到这种挤压,感到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与此相应,一种长期存在的是否要加快发展民办高教的观念正浮出水面。因为人们看到公办高校通过改革,如扩大教育规模,发展多种教育形式(自考辅导、远程教育、成人学历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高等职业教育等),实行成本分担,吸收民间教育投资,举办民办二级学院等,正在解决政府投入不足和满足社会的教育需求问题。这些都会动摇人们对民办高等教育重要作用的认识,影响民办高教外部环境的优化。由此可见,优化民办高教发展的外部环境任重道远,必须采取重大的制度和体制变革,为民办高教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制定相关法律,促进与规范民办高等教育。优化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环境,法律保障是关键。社会上对民办高等教育抱有不信任、看不起甚至歧视的态度,除了民办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外,也与国家缺乏对其法律地位和权益的肯定与维护有密切关系。已有的一些促进民办高教发展的政策,也需要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以免政策多变。同时,对民办高校在办学条件、教育设施配备、教育质量保证和学生费用收取等方面确实存在的问题,也需要进行立法规范,以保证民办高教的健康发展。立法的宗旨应该是“促进和保障”,即在促进民办高教整体发展的同时,促进民办高教系统尽快产生名牌高校,增强办学和竞争实力;保障民办高校的合法地位和权益,保障政府和社会对民办高校的管理、评估与监督。促进和保障民办高等教育进行制度和体制创新,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至于一些民办高校呼吁的办学过程中涉及的具体问题,如办学用地、校舍建设、专业设置、教材选择、学费政策、学生贷款、教师的社会待遇等,应在立法促进和保障的前提下,通过具体政策予以解决。营造民办高教发展的外部环境,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民办高教起步晚、实力弱的条件下更是如此。但政府的政策要在控制与支持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民办高校往往批评政府约束太多,支持不够,政府往往强调规范和约束的合理性。我认为,在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情况下,民办高校要谋求政府的政策支持,关键取决于自己的发展实力和水平,以及所具备的办学条件。发展中国家民办高等教育与政府作用之间大都经过了政府不承认、政府承认但控制发展、政府承认并提供补助和贷款支持等三个阶段,从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三阶段,主要是民办高教的社会地位与实力的提升,所谓“有为才能有位”。我国民办高教历经坎坷,已经发展了20余年,如果仍然长期处于分散经营和小本经营状态,不进行制度和体制创新,不尽快壮大起来,不增强办学实力,也就不可能尽快过渡到第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