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多年来,全球化作为一个新的现象,是20世纪末期以来整个世界范围内正在发生的一个巨大变化,它对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高等教育发展出现了什么新趋势,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应对全球化,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全球化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全球化,迄今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全球化是指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相互融合的现象,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不同领域的人对全球化有各不相同的理解,甚至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和争议。从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关于全球化的概念看,我们可以了解到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信息、历史、地理、文明等方面的众多见解,可以说,每一种见解都揭示了全球化的某种质的规定性,但每一种见解又不足以概括全球化的总貌。因为,全球化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它既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它既突出地表现在经济、政治领域,也反映在文明、文化领域;它既是物质层次的,也是精神层次的;它既是人类社会系统中各单元要素的同构,也是同构中各单元要素质的确证。因此,目前对全球化似乎只能以描述的方式加以表述,将之看作是全球范围内各地域、各民族、各国家之间联系的日益紧密和相互作用的日益加强,从而影响和改变着人类运动方式,特别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全球化表明了人们正在经历的时空变化,即“时空浓缩”。 全球化现象实际上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由于经济全球化最为明显,因此“全球化”有时常常是指经济全球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现代通信及信息网络、大规模现代化运输工具的发展,跨国公司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拓展到全球。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其生产和投资活动的全球化,带动了资金、技术、信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和服务向全球的扩展,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有效配置,最终导致了全球一体化市场的形成。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全球化概括为: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使各国经济在世界范围高度融合,各国经济通过不断增长的各类商品和劳务的广泛输送,通过国际资金的流动,通过技术更快更广泛的传播,形成相互依赖关系。 经济过程自然不是全球化的全部内容。由于经济过程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文化和权力结构及其演变,因而全球政治、社会、文化等也出现相应的变化。从国家关系的角度说,全球化是对传统民族国家的挑战,表现为国家界限的突破,国家和其他政治力量的整合和重组,部分国家权力的丧失。一些超越国家的政治经济组织,如欧盟、七国集团、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在协调国家利益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高等教育全球化的主要理论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对教育及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各国通过教育的国际交流、教学和科研合作、跨国办学、扩大留学生规模等手段,提高本国高等教育在国际范围内的竞争力,争夺全球范围内的人力资源。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各国纷纷调整本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力争在全球的教育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分析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之前,值得先关注西方国家研究和反映近几年来大学变化趋势的几种新思想,即国际化(internationalisa- tion)、新管理主义(new managerialism)、企业化主义(entrepreneur- ialism)和学术资本主义(academic capitalism)。国际化思想的核心强 调在不同的国家以共同的思想、知识和手段处理类似的事件;后三种思 想有共性的地方,都是高等教育机构面临全球化、国际化压力时所采取 的应对策略和思想。 国际化不同于全球化,全球化凸显的是一体化的趋同,而国际化强调的是以民族间的存异为前提。从近年来一些地区、国家和高等学校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种种举措来看,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思想、知识、技能诸方面的教育,培养出了解本国和世界,在国际上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才。手段包括:瞄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与规则,从本国本校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国际交流计划;扩大人员交流数量,调整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大力加强外语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到两门外语,加大课程中和学校活动中国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的比重;加强信息交流和情报网络期刊等基础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为本校与其它国家学校之间学历学位的相互承认创造条件;选择优势学科重点扶持,提高国际知名度等。 新管理主义思想的产生最初始于公共机构管理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是随着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深入而出现的。公共服务领域是以国民收入再分配为主来维持和发展的领域,其根本宗旨是希望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领域提供的服务。在西方国家,对公共领域的投入占国家财政投入的比例一般在50—75%左右,公共领域投入占GDP的比重一般在25%左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公共领域的服务需求增长越来越快,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在政府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完全由政府来提供服务已力所不能及。于是,各国政府开始发动非政府团体或个人来扮演服务的提供者,在公共领域建立起“内部市场”,从而提高公共政策和社会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在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国家或政府的角色不再单是服务提供者,而是服务质量的监控者。在这种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西方国家或政府采用了市场运作的手段来推行公共部门的改革,强调效率、效益和节约的原则,改变过去公共部门管理失效、不讲效益和资源浪费等弊病。新管理主义就是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思想在由公共资金支助的高等教育机构中的推广和运用,反映了当代商业运作方式和私营部门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向高等教育机构的渗透。新管理主义带来了一系列组织体系上的变化,如建立成本中心和内部市场,鼓励成本中心之间的竞争,实行效率的效能和动态监测等。新管理主义还希望通过组织体制和职工观念的转变,使高等教育机构的运作机制更像私营的盈利部门(for-profits)。同时,寻求新的资金来源,以弥补因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减少而产生的经费不足。这可能也是许多西方国家采取新管理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