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2)03-0006-04 我们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现在必须认真考虑德育、育人和人格教育这些基本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江泽民同志就“以德治国”问题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他首次提出了“以德治国”思想,这是“三个代表”思想的进一步延伸,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着重强调了“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此前,江泽民同志在一次关于“三讲”的重要讲话中,引用了《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以之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显然,此时,江泽民同志就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并认为“以德治国”是思想基础。江泽民同志的思想有着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礼记·乐记》讲:“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孟子讲:“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司马迁讲得就更透彻:“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何况,不可能无时无处无事都有“法”,都可“绳之以法”,“德”必须作为“法”的思想道德基础。江泽民同志根据时代特点,对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作了精辟阐述:“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江泽民同志强调“以德治国”,其本质就是“以德育人”;对领导,就是“为政以德”;对群众,就是“化民成俗”;就是“我无欲而民自朴”,“化成天下”。 “以德治国”对于教育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教育正是“育人”,而非“制器”。人之所以为人,而非为物,因为人是活的,物是死的,活的得教育,无形的“灵魂”得净化,是“育人”;死的才琢制,有形的结构得加工,是“制器”。人之所以为人,而非为禽兽,因为人有“灵魂”,即有复杂的思想、感情、精神境界,遗传因素、基因只能提供思想、感情、精神境界形成的基础,这当然极为重要,猴子就是猴子,猴子不会变成人;而后天因素、环境、教育却决定着形成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精神世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使具有爱因斯坦般的遗传因素,出生后给狼衔去了,活下来,只能成为狼孩,似人非人。后天因素中,教育尤其重要。“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就是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习与智长,化与心成。”朱熹讲得对,习惯、感情在学习知识中同时成长,思维能力、精神境界在不断思考中同时形成;人应该在受教育中成为“人”。人异于物,异于禽兽,人有能动的思维,有社会的感情,有复杂的精神境界。我们办教育,最根本的是心中要有学生。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师,就没有学校,因而也没有了学校的教育。教育的自身就是要“育人”,也就是开拓人的主动思维能力,陶冶人的纯朴感情,升华人之所为人的神圣精神境界,即要“明明德”,要“成人”,要“新民”,要“至善”,素质教育之所以重要也在于此。所以,我常给学生讲:“你们上大学,干什么?我看有三条:第一,学会如何做人;第二,学会如何思维;第三,学会掌握必要的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三者不可分割,相互支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然而,做人是基础,思维是关键,知识与能力则必不可少。”“以德育人”,就是讲,做人是基础,是基础的素质,是素质的基础。其实,对中小学生,对一切受教育者,何尝不是一样!只不过对这三条各自要求的广度和高度有所不同而已!我们的教育是“育人”,而非其他。“育人”如果成了“制器”,育出了一个书呆子,制出了一个器材,即使是一台高智能的计算机,但毫无能动的思想与创造的能力,仍然不好。“育人”如果成为“豢养”,养出了一个“缺德有才”的“害才”,一个“衣冠禽兽”,甚至比禽兽还不如的黑心“人”,吃父母,吃家庭,吃朋友,吃社会,吃国家,吃人,那就十分糟糕了。 显然,“以德育人”,如何做人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基础的。做人,最核心的是要有“人格”。没有“人格”,就不算人,只有人形,而无人实。 什么是“人格”?按照辞书解释:从心理学讲,就是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从伦理学讲,就是个人的道德品质;从法律讲,就是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人格的“格”字,用得非常确切。“格”,就是标准,《礼记·缁衣》讲:“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格”,就是品质,苏轼批评石曼卿“诗老不知梅格在,只看绿叶与青枝”。因为石曼卿只从外形上去区别梅花与桃、杏,“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而不能从内在品质即“梅格”上去区别,而作为“寒心未肯随春态”的“梅格”,则是更为重要的了。“格”,还是量度,是规格,鲍建的《芜城赋》讲:“格高五岳。”“格”,还是明辨,探求,例如,格物,《大学》讲:“致知在格物。”“格”,还是纠正,例如,格非,就是改正错误;如《论语·为政》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德治国”,老百姓就“有耻且格”了。可见,人格的“格”字,用得多么好!“人格”又多么重要!管仲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又正如顾炎武所讲,耻为四者之首。无耻何格?! 正因为人格如此重要,所以我十分赞同将人的思想素质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最基础的是“人格”,上一层的是“法纪观念”,最顶层的是“政治思想”或“政治方向”。显然,最顶层的是根本,方向一错,一切都错,全盘皆误,因为这关系到“为谁服务”、“对谁有利”的这一最根本的问题。生死的泰山鸿毛之衡量,其理在此。然而,最基础的是“人格”;没有人格,所谓的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所谓的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所讲的政治大道理,那都是包装自己而对付别人的、骗人的、整人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没有人格的“正人君子”、“阔豪显富”、“堂堂大人”、贪官污吏,如此等等,都是“变色龙”、“硕鼠”、“蠹虫”;至于那些身窃要位、隐藏很深的腐败分子,则是更为危险更为狡猾的敌人了。世界上决无没有人格的正确的政治思想与政治方向。“法纪观念”,遵纪守法,当然重要;没有法纪来规范,只凭“人格”讲话行事,就难适度,就可能导致出格,适得其反。“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但是,没有“人格”,哪能有真正的“法纪观念”,哪能真正遵纪守法?法纪在他们手中,一用于打击别人,二用于拉帮结派,三用于伪装自己。古今中外,哪有例外?! “人格”如此重要,如此关键,“人格”就成为如何做人这一基础的核心,“人格”在人们心目中自然就有个不言而喻的起码标准,高于此的,就是人格高尚;低于此的,就是人格卑鄙;越高于此,就越高尚,就是仁人,就是圣人;越低于此,就越卑鄙,就越不似人,越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