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902(2002)01-0146-08 一、挑战与对策的概念思维 本文讨论开放社会中师范教育改革的挑战及对策,其实是要回答有关师范教育改革的两个根本问题:(一)在开放社会中,师范教育面临何种挑战而需改革?(二)面对开放社会的挑战,师范教育应采取何种策略进行改革?在这两个问题中,“挑战”与“对策”是两个核心概念,所以必须予以厘清,然后才能进行历程性的思维。 一般而言,“挑战”(challenge)是个人或团体在追求理想目标时,主要感受的困境与压力。具体的说,当个人或团体追求特定的理想目标时,如因当前的条件或能力不足以实现目标,即陷入困境并感受压力,而此种困境与压力,对个人或团体而言,就是一种“挑战”。“挑战”的本质,其实就是因“目标”与“手段”的落差而形成的“困境”和“压力”,也就是个人或团体追求目标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和“问题”。反言之,如果手段与目标没有落差,如果主客观的条件与能力均足以实现目标,即无“挑战”可言。因此,如果我们想了解挑战的性质与来源,则须进一步思考,何以当前的手段不能实现理想目标? 从变迁的动态观点来看,手段之所以无法实现理想目标,通常有几个可能的原因:其一,由于目标的层次提升了,实现目标的难受度增高了,所以现行的手段不足以实现新目标;其二,由于外在的环境条件改变了,虽然有可能提供新的发展机会,但也会带来新的潜在威胁,而不利于理想目标的实现,所以现行的手段失灵了;其三,由于内在的能力减弱或条件不利了,所以无法实现原本可以实现的目标。这三个原因,其实就是“挑战”的来源。据此而言,“挑战”的来源是主客观条件的变迁,而“挑战”的性质,则是一种不利于目标实现的现实困境。本文讨论开放社会中师范教育改革的挑战,即根据这样的观点来分析。 其次,我们要说明“对策”的概念意义与内涵。所谓对策,其实就是组织与行政管理经常讨论的“策略”。一般说来,“策略”(strategy)是指组织的资源与技术能和环境中的机会与风险作适切的配合。换句话说,组织的策略是组织用以适应环境威胁与机会,以维持组织效能的行动思维与具体方案。策略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已经对环境中的机会与风险作了评估,并且揭示了组织用以实现目标的整体行动方向。通常,在组织与行政管理原理的讨论中,将策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防卫型策略;二是前瞻型策略,三是分析型策略,四是响应型策略。防卫型策略着重组织内部效率的维持,故态度和行动都比较保守;前瞻型策略强调组织的变革和创新,勇于寻求新的机会和利益;分析型策略试图结合防卫型策略的效率及前瞻性策略的创新,因此显得比较谨慎,在未做缜密分析前,绝不轻举妄动;响应型虽无主动变革和创新的表现,但大致能知觉环境的变迁而作必要的响应。这四种策略可能分别表现在不同的组织,而成为组织的特性。但综合而言,当一个组织面对环境变迁时,理想的对策应结合四种类型,以能提升内部效率,也能因应外在环境的趋势与需求,而作必要的响应与变革。当然,走在时代前端,不但能避免风险,更能创造发展的机会,应属组织发展的最佳策略。这样的观点与思维,可作为构思师范教育改革对策的基调。 如果我们从“挑战”的性质与三种来源来构思因应挑战的对策,自然就可以从理想目标、外在条件以及内在能力三方面的调整与改革着手。就目标的调整而言,有三种可能的形式:一是迁就环境现实,降低目标层次或放弃原先的目标与理想;二是维持原先的目标与理想,但寻求必要的支持;三是善用环境变迁的机会,转换目标的内涵与形式,以避免潜在的威胁。第一种调整形式虽然可以避免压力,但无异向环境和挑战投降,当然不可取;第二种调整虽嫌保守,却能稳定发展,堪称“务实”;第三种调整形式最具有机动性和开创性,但目标如何因应环境变迁而转移,则需要决策的“智能”。其次,就外在环境与条件的调整来看,如果环境变迁是一种潮流与趋势的必然,则其改变常非微薄人力所及,故“顺势应变”才是良策,因此必须厘清环境变迁中的新价值与新观念,也要了解环境变迁中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及新资源,而作有效的因应。第三,如就内在条件与能力的调整而言,因其操之在我,应属最为可行,而且最为必要。因此无论环境如何变迁,条件如何不利,挑战如何严峻,唯有透过健全的制度及有效的领导,维持组织的活力、提高成员的斗志,并透过组织运作方法与技术的改良,提升组织竞争力,才是因应挑战的最佳策略。综而言之,面对环境变迁的挑战,最佳策略是“反求诸己”,提升个人和团体的行动能量与技术水平,切莫怨天尤人,责怪环境的不利;必要时,调整目标而不放弃理想,也是权宜之策。 二、开放社会的特征与挑战 在概念上,“开放”是和“封闭”相对的概念,而“开放社会”是与“封闭社会”相对的社会现象。如就一般的概念涵义来说,“开放”一词的本文是“解除限制”,也就是“松绑”的意思。由于松绑,所以思想与行动获得“自由”、人的差异性得到尊重,因而“参与”、“分享”及“创造”成为可能。因此“开放”一词意含“自由”、“平等”、“参与”、“分享”以及“创造”的价值与实践。当社会普遍拥有而且实践这些价值的时候,即形成开放社会。 如果从社会发展的现象来看,“开放社会”不但是值得追求的价值,也是不可否定的事实。换句话说,人类致力追求开放社会的发展,已经相当程度的促成社会的开放。关于这种现象,林清江博士(1990)在一篇题为《建立开放而有秩序的社会》的文章中,曾有精辟的阐释。林教授指出:一个社会从关闭转变到开放形态,受到经济、教育和政治的影响;当社会富裕之后,中产阶级的社会成员日众,教育的普及又提高人民的知识水准,政治上的施恩威权观念为民主观念所取代,开放社会的形态乃应运而生。当代国际财务管理大师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也有相同的观点。索罗斯在2000年的《开放社会:再造全球化资本》一书的导言中指出:生活水准的提升和中产阶级的兴起,自然形成追求自由与民主的压力,开放社会的发展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向。由此可知,无论是源自人性追求自由的本然,或成之于社会经济的有利条件,社会发展渐趋开放已是相当明显的现象。换言之,开放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社会价值,而社会渐趋开放也成为一种社会事实。因此,从改革与进步的观点而言,若开放社会已成为一种“事实”,那么我们必须有效的面对和因应;若开放社会是一种“价值”,那么我们仍须努力的促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