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即使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出口下降、内需严重不足的环境下,高等教育仍呈现出少有的“卖方市场”。扩大高校招生,刺激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成为全社会的呼声。针对高等教育显然存在的供需缺口,大部分学者都把原因归结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因此,认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迫切需要是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而对高等教育部门存在的由于低效率和资源浪费带来的低供给能力却视而不见。作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严重短缺,一方面来自社会的巨大需求,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来自高等教育体制形成的不利的供给效应。这种供给效应大大降低了高等教育的潜在供给能力,加剧了高等教育的短缺。本文首先介绍供给效应的含义,然后重点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供给效应及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供给效应的含义 供给效应是指生产技术、生产成本、经济政策、经济制度等各种非价格因素对增加或减少总供给所产生的影响。经济学中,供给效应与需求效应相对应,需求效应是指上述因素对增加或减少总需求所产生的影响。供给效应分析是供给学派区别于凯恩斯主义从需求方面来研究经济政策影响的方法与思路,主张从供给方面来研究经济发展。供给效应有正、负和零之分。当上述某种因素带来总供给的增加时,表明这种因素具有正供给效应,反之具有负供给效应,如果对总供给不产生影响,则具有零供给效应。供给效应引起供给的增减不是由于价格变化引起,在供需曲线图中,这种效果表现为供给曲线的移动。如图1所示,横轴y代表产量,纵轴p代表价格,as(AS)是供给曲线(其中AS为长期潜在总供给线),AD是需求曲线,假设当前供求平衡点在y1,这时政府实施一项经济政策(为方便起见,假设这项政策只具有供给效应而不具有需求效应),这项政策使得供给曲线由as1移动到 as3,这表明这项政策产生了正供给效应,促使总供给增加,供给效应为y1yf;如果供给曲线由as1移动到as2,这表明这项政策产生了负供给效应,促使总供给减少,供给效应为y2y1;如果供给曲线不移动,表明这项政策具有零供给效应,总供给不变。
图1 供给效应 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供给效应分析 高等教育体制供给效应是高等教育体制对增加或减少高等教育服务总供给产生的影响。高等教育服务总供给包括高等教育向社会或国家提供的受高等教育机会、科研和其他社会服务的供给总量。本文着重研究高等教育体制的负供给效应。高等教育体制负供给效应通过降低高等教育的潜在总供给反映出来。潜在总供给是不存在任何类型低效率的条件下可达到的总供给水平,也就是在现有技术和员工给定的努力程度下社会生产部门可以达到的最大产出。由于总供给是社会现有资源数量及其利用效率或生产率的函数,因此任何导致错过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影响资源最优配置和降低组织内部效率的因素都将造成实际总供给低于潜在总供给,形成负供给效应。高等教育体制的负供给效应正是由于高等教育体制存在各种限制社会资源流动、劣化教育资源配置、降低高校组织效率及限制教职工积极性发挥的因素而产生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总供给增减有一定的质量基准为基础,尤其是高等教育服务更多的是将知识、技能、人文精神等内化到学生的身心中,更多地表现在科研成果的价值、创新程度和社会服务质量上。因此,在现实中,高等教育体制的负供给效应决不是通过单纯的供给数量例如学生数的变化反映出来,更多地表现为教育质量下降、学术水平下降、科研创新乏力、社会服务质量和效率下降等。 影响教育供给的高等教育体制涉及高等教育宏观体制(包括高等教育办学与投资体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高等教育拨款体制)和高等教育微观体制(包括高校内部管理体制、高校分配与激励机制)等。 1、高等教育宏观体制的供给效应。 (1)办学与投资体制的供给效应。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单一的政府办学与投资体制,政府是唯一的办学和投资主体。1992年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提出要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多方筹集资金办学的体制。尽管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民间和社会力量办学开始发展,高校开始实行学生收费,高等教育的社会投入在增加,但单一的公办教育体制未有根本改观,民间和社会资本进入仍然存在体制性障碍。这表现在,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和性质未得到法律确认,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市场准入条件苛刻,办学审批困难,国家硬性规定教育不准以营利为目的;专业设置、招生、收费、学制设立等受到严格“看管”,自主办学和管理难以实现;具备颁发学历资格的民办学校微乎其微,缺乏基本的平等竞争条件。这充分说明旧体制的主体仍然被保留了下来,这种体制会具有明显的负供给效应: 一是限制社会资源流入高等教育,降低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遵循优势性原则,也就是优势资源应该配置到最能发挥其优势的地方,这样才能促进经济效率最大化。民办高等教育在困境中仍然蓬勃发展及外国教育“抢滩”中国教育市场都充分说明社会的大量资源渴望流入高等教育,这些资源配置到高等教育将最有效。但我国目前的办学与投资体制却限制了这部分资源的自由流动。从全社会范围看,这是资源的劣化配置,也直接降低了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 二是形成公办教育的垄断局面,降低高校的供给水平。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办学与投资体制在限制高等教育资源增量调整的同时,又促进了高等教育资源存量的闲置。单一的政府办学与投资必然造成政府垄断教育供给,人为地提高价格或降低服务质量、闲置部分生产力是垄断主体的必然行为,在缺乏竞争与对比的条件下,公办教育缺乏相应的改善管理和提高效率的压力和动力。 (2)拨款体制的供给效应。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拨款模式是“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综合定额”是拨款部门在制定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学生生均经费基础上根据学生规模的拨款。“专项补助”是根据学校特殊需要单独做出的经费安排。这中拨款模式的最大缺陷是拨款根据各校学生规模分摊,与学校办学效益脱钩,一方面造成稀缺资源的平均分配,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学校的“预算软约束”,削弱了学校降低教育成本的积极性,并很大程度上促使学校不顾教育质量盲目扩大招生倾向的产生。根据资源配置的优势原则,政府拨款如果按照学校办学效益高低进行差异分配而不是平均分配,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的投入产出。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拨款体制具有负供给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