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2)02-0019-05 按照马丁·特罗(Martin Traw)和后来OECD修正的定义(注:Martin Traw提出高等教育入学率占学龄人口年龄段15%以上为精英高等教育;15%-50%,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OECD1998年高等教育改革政策文件正式提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门槛应为80%。),亚太地区44个教科文组织会员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致分三种状况。少数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韩国另加菲律宾,正在接近或向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目标前进。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门槛,如阿塞拜疆、伊朗、哈萨克、蒙古、韩国、塔吉克、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多数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这几个人口大国,除中国已制定了明确的大众化目标外,都面临着要否和如何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严峻挑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快速到来,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趋势和愈来愈剧烈的国际竞争,使这些国家领导人面临着与日俱增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压力和一系列瓶颈挑战。在过去的10年中,尤其是围绕教科文组织筹备和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前后的5年中,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决策者和教育家在发展高等教育的理念、战略、政策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并有许多新的做法。总结和交流这一方面的经验,有助于各国解决面临的一系列瓶颈问题。 理念的转变 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正在世界范围内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工业化的实现,早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发达国家,正在从高等教育是为多数人到为所有人的理念转变。广大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刚刚起步,正在或尚未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便又面临着把高等教育从为少数精英转变成为多数人的挑战。德洛尔认为大学应当是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地方。他说,如果这是一个乌托邦,那么,这是一个必要的乌托邦。OECD1998年高教政策文件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是人生必经之路,必备之经历。甚至曾经明确提出投资小学教育回报率明显高于投资高等教育的世界银行,在其2000年正式发表的报告里也明确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指出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能提供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他们将发现要从知识经济中获益会变得愈来愈困难,高等教育不再是奢侈品,而是一个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世界银行还警告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带来的好处愈来愈明显,因高等教育落后而要付出的代价也会增长。在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有183个会员国,5000人参加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通过的宣言中,把接受高等教育作为一个人的基本人权,提出高等学校应当向一切智力上合格的求学者平等开放,不得歧视。 不幸的是,传统观念的制肘,基础教育尚远远没有普及的现实,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等等,使相当多发展中国家的决策者们虽然理解这一理念,但还没有接受这一理念,用这一理念去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政策。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如中国和东盟诸国,已经或正在制定相应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和政策,使高等教育在过去的几年中呈现高速增长。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的选择 选择什么道路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成败的关键之一。已经实现这一目标并正在向高等教育普及化目标前进的国家的实践表明,只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依靠国家提供近乎免费的高等教育,如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条件是国家有钱;一条是日本、韩国、菲律宾长期以来走过的和目前泰国、马来西亚等正在走的道路,主要依靠鼓励和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现在,这些国家私立学校在校生占全国大学生数均在75%-80%以上。 过去的20年中,开放式远程教育的长足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又为发展中国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第三条途径;据泰国大学部2000年统计,在泰国全国1,103,888名大学生中,两所开放大学就有606,350个学生,占全国学生数的55%。在泰国快速发展的私立学校在校生201,555,占全泰大学生数的18%。无疑,发展中国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最大的瓶颈是教育经费十分有限,而有限经费又一般主要用于普及基础教育。但是,如果决策者能从以上的三条道路总结中受到启发,制定出正确的总体战略,如集中国家有限财力办好一批国立大学,使他们成为主干,同时,实行两翼放开,或下决心筹集和向世银和亚银借贷支持和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和开放式远程教育,并以此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途径,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发展中国家中同样是可以起飞的。可喜的是,这已经成为中国、越南、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高等教育一定程度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当然,也有部分国家,囿于政治因素或学生运动的反对,无人敢言及发展私立教育,造成了穷国却提供免费高等教育,因而,使高等教育只能始终停留在为少数人的精英阶段,无法向大众化目标前进。 经费紧张和经费渠道多样化 经费短缺、紧张是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大瓶颈,因此,经费渠道多样化已成为公认的出路,办法主要有二:一是征收和增加学费;二是通过所谓“私营化”和“法人化”,扩大学校自主权,允许学校从事过去不允许的各种创收活动,包括出租学校设施和商业活动。在这两个方面,中国都可以说是做得最成功的。而在南亚各国,由于政治因素和强大的学生运动的反对,尚无人敢于,或从政治家们自身利益考虑愿意提出和实行这些政策措施。几年前,高等教育完全免费的斯里兰卡一所大学的一位系主任曾主张收取学费,竞被游行学生打死。如果说,南亚各国对这一战略是想用而不敢用的话,东南亚诸国则是想为而难为。早在1995年,马来西亚就开始实行大学“法人化”(Corporatization),即要求学校修改学校章程,提出本校“法人化”发展规划,重新经议会批准以扩大学校自主权,允许学校决定和收取学费,从事创收、商业性活动,并要求学校的创收在一定期限达到学校经费的20%。泰国本着同样的指导思想,1999年通过新教育法,要把大学变成所谓的独立于行政官僚体系的自治法人,希望逐步减少或者至少不再增加国家投入,要求学校实现财务自主和独立。今年,印度尼西亚已选定5所国立大学进行这一方面的实验。由于这些改革,不仅触及了广大学生的利益,而且对教师的地位、收入和长期形成的工作方式和象牙塔传统,都有很大影响。例如,法人化后,泰国国立大学的教师将失去公务员地位和公务员所享受的各种特权;教师的收入有所增加,但面临的各种压力增加了。由于教师对这一改革缺乏热情,不少尚未法人化的学校又处于观望中,已经走出了这一步的学校则处于停滞状态。法人化后的马来西亚的国立大学有权确定征收的学费数额,但碍于种种因素,大学校长使用这一权限十分谨慎,学费实际增加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