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是现代科技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根本要求,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它的综合化社会功能,显示出它不仅是企业竞争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的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也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解决科技和经济脱节问题,加快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加强产学研结合,企业要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这些论断,明确指出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发展之路。 十多年来,我国企业与高校合作已由突击式的合作走向经济式的合作,由碰撞式的合作走向网络式合作,形成了一批产学研联合的科技企业,并建立了一批新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变化显现出我国校企结合已进入实际运作状态。但是,和当代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相比,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作为中国经济主体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仍旧技术落后,困境重重,亏损严重。另一方面高校人才经济,却经费短缺,人心不稳。因此,当前不论从高校自身的生存发展考虑,还是从振兴中国经济考虑,都应加大力度,促进高校与企业的结合并使其不断完善和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必然性 1.高校与企业合作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点,是知识与经济紧密结合,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知识的大量生产、快速传播、及时吸收和有效应用,没有知识的不断生产,就没有技术的不断创新,这就使得经济和教育、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知识和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在19世纪,电动机从发明到使用共用了65年,电话机用了56年,到了20世纪喷气式发动机只用了14年,电视机12年,而集成电话从无到有只用了2年,激光器只用了1年时间。知识和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的缩短,使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成为一种螺旋上升、双向推动的关系,即科技的进步直接推动经济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又拉动科技本身的发展,市场对科技的异向作用更加强烈。实现学术抱负和追求经济效益可在一定条件下高度统一起来,又可成为高校与企业共同奋斗的目标。现代科技和经济的这种固有的特点,要求高校与企业必须合作,共同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因为只有两者的密切合作,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人才和科技,企业在资金和设备等各自的优势,使其资源得到最佳的互补和配置,才能最快地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技术、产品、商品直至占领市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在现代社会里,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德国《明镜》周刊在《这里创造未来》一文中说:“麻省理工学院是美国最富创造力的发明家大学,学院的师生在现代科学的最前沿,他们创造了美国赖以占领全球未来市场的科学知识,几乎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象它那样把科研和市场营销、学术上的远大抱负和追求利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激励麻省理工学院师生不断向前的是由学术抱负、先锋精神和企业家欲望汇合而成的校风。”我国北大方正集团创始人之一王选院士把方正集团发展模式概括为四个字,即“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有高度的前瞻意识,立足于国际科技发展大潮的潮头,感受市场最前沿的需求刺激,从而开发出一流的技术成果。“立地”则是要求将营销与开发、技术与市场紧密结合,使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形成产业。这种发展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最能把科技人员的创造才能“聚焦”到最有市场的领域,从而实现以“财”支持“才”,以“才”创造“财”的良性循环。正是这种发展模式使北大方正从由学校拨款40万元起家,到1998年10年间,总资产已增至近30亿元,1997年产值达到60亿元,利税愈3.3亿元,10年间上交北京大学资金累计超过2亿多元。 2.高校与企业合作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及其职能拓展的需要 现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的来临,加速世界经济市场化的进程,高等学校也置身于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也有一个求生存求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办现代大学耗资巨大,政府拨款已不能满足学校的需求,而且这种供求之间的差距在近期内有拉大的趋势。这种严峻的形势迫使学校必须面向企业寻求支持。在我国,财政拨款一般仅能勉强维持高等学校的运转,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变革、学术水平的提高,则主要取决于它争取到的外界的支持,而主要是企业界的支持。高等学校靠什么取得企业的支持呢?一是靠帮助企业培养人才,二是靠与企业合作进行科技活动,主要是后者。如日本企业投入的科研经费一般占总收入70%左右,其他西方国家一般也高于50%。以1992年为例,日、美、德、法等国企业投入分别占总收入的72.7%、52%、42.5%、50.2%。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企业也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科技经费大部分来自企业。以1996年为例,高等学校科技经费中的10%来自中央财政,30%来自地方财政,60%来自企业和社会。与此同时,高校的科技工作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推动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带动了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大幅度调整。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高等学校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的职能也有了较大的扩展,即高等学校不仅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基地,而且应该成为知识型企业的哺育场所、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源,甚至还应是知识经济的策源地。高校能否把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能否把提高学术水平与创造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如何的重要标志之一。 3.高校与企业合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 在知识经济崛起的今天,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与高校的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在美国,实行产学合作的学校,公立院校占91%,私立院校占65%。与产业界建立联合会议制度的高校占总数的72%,与产业界共用设备的高校占总数的63%。从近几十年来企业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企业是与信息科技相关的企业。以芯片、存储器、软件与咨询为代表的新兴知识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代表着新经济最重要的力量,成为企业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象征,是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和未来发展的主导。随着新一代信息科技企业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一个新概念,即智慧资本(所谓智慧资本由人力资本和结构性资本两部分构成。人力资本主要由知识与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技能、发明创造、完成任务能力等看似抽象但是起决定作用的人力因素构成。结构性资本则表现为支持人力资本最大化的结构,如企业的所有制、领导力包括计划及预算能力、数据库、信息技术运用程度、设备结构、品牌、公众形象等等)。智慧资本的出现使企业的价值不只体现在企业规模的大小,更体现在拥有智慧资本的数量上,而且传统产业要生存和发展,也必须借助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改造。因此,智慧资本的形成,便是企业与高校结合的强大“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