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34(2002)02-0112-03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快速向大众化方向发展,自1999年以来连续几年的扩招和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短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在校人数激增,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储备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此条件下,如何把高等教育“量”的扩张与“质”的保证有机结合起来便成为高教领域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多样化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途径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最近三年的连续扩招,普通高校招生人数急剧增长,统计资料表明2001年的招生人数已比1998年翻了一番还多。另外国家计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又提出,“中国将在2005年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级阶段,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将由2000年的1100万提升到1600万。”这表明,在随后几年的发展中,高等教育的规模仍将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同时研究认为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形势下,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从世界各国比较来看,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率都较高,亚洲韩国、菲律宾、印度等国的高等教育也发展较快。而我国200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11%,大大低于它们的平均水平,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是符合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的。况且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国民收入得到很大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也得到大力增强,无论从国家、国民个人来说,都有能力承担高等教育费用的支出。因此,高等教育快速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迈进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个人的需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何快速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研究认为,多样化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途径。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u)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了三阶段的划分,即精英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如何实现高等教育阶段的跨越呢?南斯拉夫学者德拉高尔朱布·纳伊曼曾指出“多样化成了关于高等教育前途讨论的一块奶油蛋糕”,“无论个人和社会有什么新的需要,只有一个解决问题的秘诀:多样化。”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社会需求多样化。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所有制结构也从单一性向多样化演变,使得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地变化,这些变化使得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而导致同一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2)学习者的需求多样化。我国在普及义务教育若干年后,高中入学人数不断增加,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基数不断扩大,这部分青少年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意向、学习态度以及能力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差距较大,因而他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也不尽相同。(3)国家需要多元渠道筹措教育资金。我国人口众多,适龄学习人数在不断增加,有限的教育资源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国家只有通过发展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通过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另外从国际上已经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多样化发展乃是当前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当前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在我国也已崭露头角,除了正规的普通全日制高校以外,已经出现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民办高等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机构等多种高等教育机构,大学类型划分的概念也逐渐形成,如大学可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型大学等。有研究认为,为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允许多种类型、多种形式及多种办学主体并存的方式,如可以允许:(1)学术性大学和非学术性院校并存;(2)正规与非正规高等教育机构并存;(3)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的并存;(4)“巨型大学”和“微型学院”并存;(5)实体大学和虚拟大学并存;(6)国际性和社区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并存等。 二、树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和多样化格局的逐步形成,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逐渐摆在人们面前。我国长期处于计划体制的管理中,高等教育也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精英教育阶段。近些年虽然大众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但很多人的观念仍然未随之而发生变化,依然在用单一的精英教育阶段的质量观来评价大众化进程中多样发展的高等教育的质量,远不能适应新的情况。 从某种意义来说,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教育世界的精英,因而这一阶段的教育质量无疑是卓越的。而在多样化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先前精英教育模式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打破,统一的质量评价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因而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与多样化发展相适应的多样化的质量观来评判新的高等教育质量。 在多样化质量观的指导下,评价高等教育质量不能单纯从学术角度考虑,一般来说,大众化阶段多样化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会出现发展目标不同的学校,它们因为层次的不同、类别的不同,在质量的内涵上也是不同的。高校的定位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质量观,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1)学术的质量观。无论高等教育如何发展传统的研究型大学仍然是要发展科学,保持其在高等教育领域内不可改变的学术独立性,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仍可在它们身上得到持续不断的延续和发展。(2)满足社会需求的质量观。社会发展的式样化对人呈现出多样化的需求,只有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得到社会认可和高度评价的优秀人才才称得上高质量的教育,相反而言即使培养出拥有丰富知识,精湛、高超技艺的人才,但与社会需求相去甚远,也称不得是高质量的教育。(3)满足个人需求的质量观。高等教育在为社会服务、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为学习者个人提供一种服务,学习者的个性差异较大,其学习的需求亦是如此。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已全面实行收费制度,学习者带着不同的学习目的来到学校,按照“市场机制”的原则购买自己所需,以满足个性的发展,他们会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评价高校的质量就必须要以满足学习者个人的需求程度为标准。(4)整体性质量观。虽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得到巨大变化、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但其主要功能并未发展改变,因此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应考虑它在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为社会服务等各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根据综合贡献程度进行整体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