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项有关高校学生素质与课程体系之间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通过访谈发现“北大几位名学者一致认为课程体系和人才素质培养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注:刘龙龙:《质的研究还是新闻采访——同陈向明博士商榷》,《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陈向明:《综合大学理科人才素质与课程体系研究》,《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对此,笔者理解为在这几位学者的心目中:1.大学课程计划者并没有刻意通过制订和履行计划去培养和造就学生具有某些素质;2.即使计划制订者有此意图,履行这些课程计划并不必然培养和造就学生具有所期望的素质。无独有偶,在2001年7月下旬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里,代表用人单位的现任微软公司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和代表育人单位的北大副校长陈章良博士就大学是否应对学生具有诸如“人品”等素质负责及哪些特殊素质更应受到重视发生分歧和争论(注:《你是人才吗?》(上、下),见《扬子晚报》2001年7月28-29日,A12版。)。由此可见,大学教育教学和培养人才素质之间的关系问题尚没有很好解决或廓清。笔者认为,大学的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按照课程计划(专业设置)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并必须与培养造就学生具有某些目标素质相联系,否则便不能称为成功的教育/高校管理。本文就高等教育拟培养学生素质之内涵及素质培养模式发表一些粗浅的意见以求教于方家。相信该类问题的讨论对于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将大有裨益。 一、高校学生素质内涵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能够从事于某一门专业性职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准专业人员,更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人。这就意味着素质教育应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独立人格、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体。简言之,高等教育欲提升学生的素质包含了包括李开复博士所强调的“人品”和陈章良博士所重视的“创新”在内的诸多特质。对于教育应提升的学生素质,国内教育界已有很多讨论,燕国材先生将其归纳成3个大类共8种素质(注:燕国材:《论21世纪教育的基本走向》,载朱永新、徐亚东主编《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9页。),如表1所示。 表1 教育应提升的学生素质(三类八种) 三类八种 包含内容 形成因素 自然素质 身体素质 身体的结构与机能 先天因素 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 认知、智力因素与意向、非智力 先天与后天 因素 政治素质 政治认识、观点、信念与理想 社 思想素质 思想认识、思想情感与思想方法后 会 道德素质 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 天 素 业务素质 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技巧 因 质 审美素质 审美观、审美认识、美感、审美素 情趣与能力 劳技素质 劳动观、劳动品质、劳动知识与 技能 燕先生的归纳适合于初、中、高3个教育层面上对学生的素质要求,笔者认为8种分类比较全面贴切。惟一有异议的是身体素质作为教育应提升的素质之一,其形成因素应该是先天与后天相结合。这样,由于自然和心理素质的形成都有后天,即社会因素的加入,上述3个大类的划分就有些牵强。笔者针对高等教育层面,结合传统和时代的考虑,将高等教育应提升的学生素质分成3个范畴:道德、智能和健康。这种分类与传统的德、智、体提法略有不同,即“智”换成“智能”——增加了对能力、见识的要求;“体”换成“健康”——增加了对心理和社会适应性健康的要求。针对这3个范畴,笔者又各立出3个指标,形成一个网络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学生素质指标体系 如图1所示,道德素质由品格、行为和个性指标来表征;智能素质由见识、能力和知识指标来表征;健康素质由体魄、精神(心理健康)和情感(社会适应性)指标来表征。有关该指标体系的进一步描绘见表2(见下页)。 表2 教育应提升的学生素质:高校层面 范畴 指标 内容描绘 品格 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事业心、公私观、 Character 磊落、诚实、正直、直挚、信用、善良 道德 行为 伦理、优雅、遵纪守法、敬老爱幼、尊师重 Morality Behavior道、文明礼貌、保护环境、维护生态 个性 独立人格、大度、自觉、自信、坚韧、果断、 Personality 灵活、勇敢、自制、自省、合群 见识 开阔的视野、广博的见识: Insights关心时事消息、注意观察、勤于思索、广泛 阅读 智能 能力 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搜集 I&C Capabilities 信息资料能力,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