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02)01-0136-05 高等教育产业化作为一种重新崛起的教育理论思潮,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其深刻指向在于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有效运用产业化的理论改革现行高等教育的发展机制,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及其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本文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机制根本性转变的战略高度,提出“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的命题及其战略构思。 一 当前倡导和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的战略意义 本文所讨论的“高等教育”是指广义的高等教育,即主要是由政府举办或由政府依法批准举办的、高中阶段以上的具有非义务教育性质的学历教育,但分析中仅以普通高等学校为典型案例。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困难在于由于体制的原因,使得高等学校的投入主要依靠国家或政府财政的预算内投资,投入来源较为单一,并且投入不足,而高等学校又不能自主地通过市场获取所需的发展要素,自身结构调整的缓慢也使它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21世纪将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全球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从新经济到知识经济的逐渐兴起,凸现了高等教育的现代产业属性。我们认为,跨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机制转轨的根本出路是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当前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将逐步减轻各级政府财政的负担,为提高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统筹管理能力奠定物质基础 在高等学校的发展中运用现代产业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方式,一是使高校的各项建设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依靠市场,而不是政府;二是使高校后勤部门运作由投资经营管理模式过渡到收费经营管理模式,由依附学校发展过渡到脱离学校自行发展,从而可以把原先对学校后勤的支出转化为对教学科研的投入;三是通过内部机制转换,可以有效地克服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师生比例偏低、专业和课程设置脱离社会和市场需求、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等弊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减少浪费。由于依附关系的淡化和财政负担的减轻,从而使政府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统筹管理。 2.将增强高校面向区域教育市场自主办学的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发展机制的转变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形成了国家集中计划、资源集中配置和政府直接管理的制度安排。这种以单一的行政配置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依附型”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直接导致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单一,自身协调能力较差,缺乏办学自主权,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太弱。倡导和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将促使地方高校在招生分配、人才培养、教育服务、学科调整、成果转化、科技咨询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与市场接轨,增加收入和资金积累,从而增强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能力和实力,增强发展后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当前倡导和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将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进一步关注社会需求,把握市场导向,完善服务体系,树立效益观念,规范竞争秩序,实现高筹教育发展机制的根本转变。 3.将形成区域教育消费热点,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倡导和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将从根本上扭转高等教育卖方市场状况,增加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改善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高等教育供给规模的扩大,不仅可以满足当地强劲的教育消费需求,而且可以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1)可以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增加教职工的收入。教职工收入的提高则可以增强教职工的消费能力。(2)扩大了对高校后勤工作的需求。一系列教学设施的新建、改建、扩建必然带动相关产业如建材业、建筑业和出版印刷业等的复苏与增长。(3)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由于劳动者经济收入水平与其受教育的程度成正比,因而可以增加高等教育消费者预期的经济收入及其消费能力。(4)可以使更多的人走进高校而不是流入社会,因而可以减轻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降低就业竞争力,从而使现有在职职工的收入得到一定的保障,从而提高其消费水平。 4.将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改善区域劳动力结构,实现高等教育营运的良性循环 倡导和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既可以加快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接轨,又可以使高校的科技知识创新尽早进入生产、传播和应用领域,使人才、技术、信息和设备等内部要素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利用高校的这种人才优势、知识优势、科技优势和装备优势,可以渗透和改造地方传统产业,发展知识产业。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其直接作用是为众多准备就业的高中毕业生提供进一步深造或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其间接作用是缓解高等教育供求矛盾,使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既减轻就业压力,又使未来的社会劳动力结构得以改善。从长远来看,改善社会劳动力结构的根本途径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则主要依靠高等教育的产业化经营来实现。因此,这种相互间的需要和良性互动,将使得高等教育的自身价值,如人才的价值、知识的价值、教师的服务价值、科研成果的价值等得以实现,即高等教育的买卖双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等价交换。 5.将加速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 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以适龄青年(18-22岁)可进入大学学习的百分比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标准,将高等教育发展分为精英化教育(毛入学率不足15%)、大众化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至50%)和普及化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三个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是2010年毛入学率达到15%,基本实现大众化。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经营,必然要进一步敞开高校大门,让更多的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因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数量化指标即毛入学率将有较大的提升,而且办学的主体、培养目标和方式等将呈多元化态势,满足大众化目标的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