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2)01-0037-06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个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热潮。据来自2001年3月于“印度硅谷”班加罗尔举行的第六次世界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大会的消息,世界上现在已经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质量保证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的国际网络(INQAAHE),并支持它组织了六次世界性大会。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中专门论述了质量问题,并于2001年9月与世界银行欧盟等联合召开了全球化对高等教育质量影响的国际研讨会。一些地区性政府、非政府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会议、各地区大学协会等,都把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过去的3年中,国际上还通过了旨在提高质量、学分互换和学历相互认可的《华盛顿宣言》和《曼谷宣言》。了解和分析国际上这一趋势的背景、原因及其启示,对于高等教育数量高速发展,但合理、公正、透明、权威的质量保证机制尚未建立的中国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热潮兴起的背景 过去10年中,全球范围内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热潮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影响、促进和推动这一进程的至少有下列因素: 1.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到来,对各个层次、各个行业的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工业化时代形成的教育制度、学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管理模式、质量标准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对具备新素质的人才和劳动力的剧烈竞争,不仅使决策者和学校的校长、教师重新思考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而且也使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者感受到教育、教育质量的重要性。 2.经济全球化进程一方面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对知识劳动者的竞争和与之相适应的对他国学历、文凭和学位的认可、对他国高等教育及其质量的关注;另一方面,教育服务的提供、开拓世界高等教育市场的潜力本身,又将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其标准和实践得到国际上认可的质量,是进入这一市场的钥匙和取胜关键。 3.信息、知识社会的快速到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基础教育尚未普及、财力尚难承受的条件下把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上了日程。这些国家不得不依靠私立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发展实现数量扩张,造成了教育界自身和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质量下降的担心。政府和学校都必须对此作出反映,制定质量标准,建立和健全质量保证机制。 4.信息交流技术尤其是英特网的广泛应用,使现行教育体系、模式、内容、管理和国际合作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远程教育因此如虎添翼;网上教育方兴未艾,超越时空、国界只是举手之劳;传统大学纷纷上网,双模式运行,以求开放、灵活。如何控制和保证迅速发展的远程和网上教育的质量,被视为一个新的领域。 二、建立合理、公正、透明和权威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 在此进程中,从发达国家的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到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无不把重点首先放在建立覆盖全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上。这并非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行动计划,而是恰恰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复杂性及其特殊的共同规律。 首先,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对象,不是定型、定格、定量的物质产品,而是人,是可塑性极大的年轻人,是成千上万来自不同背景、具有不同基础知识、能力、技能,已养成自己特点,并将去面对当前和未来快速变化的社会的人。因此,对学校教育质量、对学校“产品”质量的评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必然要求众多方面,包括社会的参与。 第二,质量评价的重要对象是教师和教师的工作。大学教师是社会上最有知识的群体,是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他们对来自外行,包括上级行政部门的评价不屑一顾,使他们信服并真正能在以后工作中加以改进的只能是由独立或中立的机构组织,并由同行来进行的公正、透明和权威的评价和评估。 第三,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保证的学术性、对学校周期性认可评估和对其各系科的质量评估的巨大的工作量,都是教育行政部门,即使是最庞大的教育行政部门也无法承担的。何况,负责上百所甚至上千所高等学校质量保证的往往只有几名官员。因此,建立一个合理、公正、透明和权威的全国性的质量保证机制,便成为当务之急,成为质量保证的保证。 三、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的一些共同特点 美国高校的质量评估和认可有较长的历史及其特殊性,已为人们熟知。本文将主要选择过去10年中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方面做得较多、变化较大的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印度作为参照,综合分析国外的一些趋势。这7个国家各有特点,也有相当的代表性。第一类英、澳、日为发达国家。澳、日按OECD1998年新设标准(注:OECD在1998年发表的《重新定义高等教育》的政策文件中,提高了马丁·特罗超过50%的毛入学率为高等教育普及化开始的标准,将其提高到80%。)已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向普及化迈进。英国是大学象牙塔传统的故乡,又是在过去30年中在高校结构、拨款机制、质量评估等方面发生很大变化的国家,并对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英联邦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澳大利亚则在过去的20年中成功地进行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大规模并校,并重新收取学费、尝试各种评估机制,这些都是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联邦制国家想为而不敢为或难为的事情。第二类国家为东盟的泰、马、印尼等新型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在过去10年中已先后进入大众化阶段,质量保证问题提上日程不久。印度为又一类,一个发展中大国,号称拥有世界上除美国以外的最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印度除了继承英国的象牙塔传统、至今仍变化不大的256所大学外,大学“挂靠”学院在过去的10年中成倍膨胀,现在已达10750所,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质量问题的严重关切。从管理体制看,这7个国家又可分为两类:泰、马、印尼、日等国大学虽然在形式上也是自治机构,但实际上是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大学。英、澳、印度则是国家通过特定缓冲机构来间接管理和控制学校。这些国家国情各异,高等教育发展的程度、水平、结构、传统及其管理各有自身的特点,但当人们考察他们在过去10年中建立的国家质量保证机制时,却发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些共同点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