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化是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改革的必然走向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采用的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集权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包办、政府部门统管、财政统包供给;高等学校是政府部门的附属物,高等学校的运行和发展直接受制于政府,既无自主权也没有实质性责任。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数量,不是由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自主决定,而是由政府以指令性计划的形式向学校下达,统招统包,又以指令性计划向社会各行各业各单位分配人才。高等学校无需对资源的使用效益、社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办学的成本与收益等作过多的考虑和关注,形成了对政府“等、靠、要”,吃国家财政“大锅饭”的格局。这种以指令性计划为特征的刚性的运行机制,具有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对协调高等教育运行过程中的重大比例关系,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这种政府高度集权的运行机制已经不适应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的要求,客观上限制着高等学校功能的有效发挥,不利于高等学校实现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追求。 “穷国办大教育”,是中国教育国情的最大特点,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大的限制性因素。古往今年,中国的家长们对子女接受教育“情有独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情结”的反映。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在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分化,使青年学生上大学、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急剧膨胀,教育异化为生存竞争的手段。广阔的高等教育市场上,凸现着有限的高等教育供给与巨大的高等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高等学校之间在生源、人才、经费等方面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竞争。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政府集权的管理模式,国家包揽的单渠道投资体制,严格的计划控制和整齐划一的收费标准,客观上限制了高等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抑制了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学校扩大办学规模的积极性,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始终表现为卖方市场的特点。另外,由于受经费投入严重制约的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存在着供求不平衡的尖锐矛盾,使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模式成为定势,素质教育难以实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对平等享受高等教育的追求要完全靠国家投资来满足,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奢望。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性、选择性教育,作为公益事业全部由政府投资、统包,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也抑制了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势必造成高等院校的财政拮据。 政府集权的管理模式和国家包揽的单渠道投资体制,忽略了高等教育作为第三产业的生产性功能,在认识和实践上滋生和助长了高等教育的福利性观念,导致高等教育的非产业化运作,使高等教育系统整体缺乏投入产出的成本——效益对应机制。这样一来,不但使高等学校的人才、科技成果等方面的产出,在投放市场之后得不到相应的成本补偿和价值实现,而且还降低了高等教育原有投资的保值和增值能力,从而退化高等教育自身的造血功能,使之必须靠持续增长的输血方式来维持。这些事实表明,要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必须放开高等教育市场,改革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变政府集权化管理为市场化运作,把市场作为联结学校、社会、政府的重要渠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运行过程中的作用,恰当地运用供求、价格和竞争规律,给高等学校以体制性的压力、动力和活力,迫使高等学校有效使用有限的公共教育支出,设法开拓私人和社会投资渠道,充分发挥国内极其旺盛的高等教育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满足中国跨世纪的经济腾飞对于人才的大量需求,更好地担负起赋予教育的历史重任。 传统的政府集权管理模式和国家包揽的单渠道投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还使政府事业职能的多重化,导致政府角色错位,统包统管,该包不该包的全部包下,该管不该管的统统管死,混淆了高等教育事业举办者与经营者之间的职能界限,既扩大了政府的高等教育事业职能,又降低了高等教育事业的运行效率。在传统的政府集权管理模式下,高等学校是隶属于政府的事业单位,政府直接控制着整个社会高等教育的办学活动,对高等学校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包揽高等学校的一切,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高等学校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资标准、专业设定、课程设置乃至教学大纲和教材等等,都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定。高等学校校长的法人地位,只是一个抽象的法律概念,办学不能自主,习惯于等待、听命于国家和政府的指令,缺乏强烈的竞争和发展意识。另外,由于社会和个人在办学经费上基本不承担义务和责任,对高等学校办学过程也就不可能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如何,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怎样,社会都不会关心也不可能关心。企业也难以与学校携起手来合作共建产学研联合作。由于国家包办高等教育以及资源配置与利用的非社会化,客观上造成了高等学校只追求政府投入,不追求投资效益的非效率化运行现状。高等学校成了无需竞争的事业主体,办学既无利益驱动,也无成本与风险约束,高等教育事业的实际运行过程缺乏利益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风险机制,在经济上不实行办学成本的经济核算,成了一口运行效率低、人浮于事、资源浪费无底的“大锅”。要革除这些弊端,唯有在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上进行市场化改革,实行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将高等学校作为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推向市场,扶持其按市场化运行机制,在市场竞争中与社会接轨联姻,求生存、求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强化高等学校的竞争意识,调动高等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达到办学效率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