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普遍认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确实做得比较成功。在全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甚至在今年失业率比去年还有所提高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做到了比去年高出三个百分点,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这中间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今后的岁月里全国就业形势仍不可盲目乐观,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将持续增加,今年大学毕业生为115万,预计2002年为145万,2003年上升为210万,2004年即达250万人。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解决好大幅上升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亟需我们未雨绸缪,加紧工作。 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千方百计把大学毕业生这支重要人力资源开发好、利用好 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新形势,当前首先是要进一步明确工作指导思想。我认为,其前提是认真学习和领会江泽民同志关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亚太经合组织第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指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道理就是在生产力中,人是最活跃、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其它一切因素,无论是生产工具,还是劳动对象,都只有人去掌握去运用,才能够发挥作用,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本来就是生产力当中带有本源性的资源。现在,新的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使得“人”这个因素、特别是人的知识因素显得更加重要、更加突出、更具有决定意义。在新的形势下,江泽民同志的这个论断。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科学论断。江泽民同志的今年“七一”讲话在阐述“三个代表”的思想时,又深刻指出:“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它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也就是说,人力资源开发是我们党要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必须履行的、不是可有可无的,是第一位、不是第二位重要的任务。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地位空前突出。根据这样一个思想,把大学毕业生这一部分人力资源开发好、利用好,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各级干部都要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是第一要务的两个“第一”的思想,认真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据此,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紧紧围绕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大局,采取能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主动适应大学生就业规模迅速增长的新形势,改善就业结构,努力实现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完善并真正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可失去灵魂和方向,要紧紧围绕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努力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的目标,不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也是国家全局的问题。同时,要特别强调完善并真正形成以市杨为导向的就业机制。有了好的机制,就能够顺利地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机制比现成的完成具体数量更重要。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确立、完善,是解决整个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必须把它放在国家建设全局中来思考,要看到“十五”计划所确立的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方向以及关于人才、人事改革所提供的基本思路。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特殊利益群体。把握我国“十五”期间在人口、就业等方面改革的基本走势,对于我们把握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走向极为重要。这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宏观的、而且带有决定性的因素。从现在国家计委等方面提供的资料看,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且考虑如何结合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加以具体研究落实: 第一,今后的就业要更加依靠发展第三产业,并且提高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的弹性。我们从农业国向工业国发展,同时又在迎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正在加速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快一些。我们现在刚刚实现了第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降到了50%以下。今后第三产业将更快增长,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是最大的,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也是最大的,所以今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要更多地考虑在第三产业。 第二,确立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的地位。长期以来,我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是最主要的。但是我国的经济成份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后还将继续变化。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继续增加,如果仍然严格限制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实际上是捆住了自己的手脚。所以国家已经明确提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事实上,几乎所有国家的经验,都是小企业解决大就业,这是带有普遍性的规律。相比较而言,我们小企业还不够多,日本就比较多。在世界经济中,超级的大公司究竟能有多少就业容量?是很小的!我国已经在法律层面上确立了公有制和私有制在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平等,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也应当给予同等的地位。大学生就业时,无论在大企业或小企业,在公有制或私有制,都要采取更加灵活和积极的政策。事实上,像浙江等省,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早已经超过了50%。我们的思想理念和具体政策等要适应这种变化。 第三,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带动就业机会进一步增加。我们的对外开放,不仅是引进来,而且要走出去。我们的资本可以走出去,我们的企业可以走出去,我们的人才也一样可以走出去。“走出去”战略是我们对外开放战略的新的发展,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来的,也是在新的国际条件下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的一个重要举措。所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努力带动就业机会的增加,这不仅是广泛的国际劳务市场和国家之间的劳务合作关系,不仅是扩大工程承包劳务输出,而且是要有组织地开展各类人才的劳务输出。我国加入WTO后,大学毕业生到外面去就业,不论是到境外去,还是到国内的外资企业去工作,都应当视为正常现象,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和努力实现“双赢”。 第四,通过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劳动力的开发利用。城镇化战略是“十五”计划提出的一个重大决策,也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城乡差别过大以及长期以来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的重大举措。在建设大量的小城镇的过程中,加快劳动力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发挥各类技术人才的作用,大学生就有了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青岛提出的“村村有大学生”的计划,我认为是个很好的计划。今年春天我曾经去青岛胶州市调研,去年他们吸纳了50名大学生,今年又进一步吸纳了250名大学生,力争再过三年能够达到村村有大学生。从我直接考察的反映来说,是积极的。大学生说,到这个地方,实践让我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村民们说,大学生有知识、又肯干;村干部说,大学生文化高、点子多,我们爱和他们相处。城镇化的进程,东部和西部有很大的差别。农村对大学生的需求,各地方也不一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厦门大学一个博士生的博士论文认为,人均GDP在一万元以上,那个地方对大学生的需求有一种内在的冲动。也就是说发展程度越高,就越需要有知识的人才。这样,我们可以采取非均衡发展的战略,先从沿海地区做起,积极地培植,从发达的地方做起,积极地予以推进。在这个问题上也不能搞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