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与大学制度创新 邬大光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从1999年开始的高等学校扩招已经持续了3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在迅速扩大。按照我国制定的“十五”教育规划,高等教育规模到2005年将进入大众化阶段,即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将达到15%。2005年以后,高等教育规模还将继续扩大,以期在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最终迈入普及化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现有的高等教育政策以及正在进行的高等院校扩招的实践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将是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高教规模的急剧扩大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的问题上将出现重大转变。现行的高教体制和结构能否承担得起持续的规模扩张?已有的办学体制如何创新才能适应这种挑战?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应采取何种对策才能使之落到实处等等理论与现实的问题都摆在我们面前。 20世纪80年代及其以前,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校校均规模很小。80年代末期,在有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教育部确立了我国高等教育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改革思路。所谓“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即指在原有高等教育规模的基础上,以挖掘高校内部潜力为主,来扩大高等教育的容量,尽量不增或少增新建高校。经过近10年的改革和调整,内涵发展初见成效,我国高校的生均规模已从80年代末期的2000人左右上升到4000人左右。在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中,校年均规模都已达到万人。在这种情况下,内涵发展的条件,或说是必要性已经失去,再扩大校均规模已失去意义,相反,还可能会带来负面的效应。因此,面对目前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应确立新的发展战略,即由内涵发展转变为外延发展,或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并重。 实施“外延发展”的战略,就要求高等教育在体制上实现重大突破,进行高等教育体制的创新。就高等教育体制而言,大致涉及到三个层面,即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外延发展的核心是办学体制的突破。因为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势必带来投资体制的多元化,投资体制的多元化势必促进办学体制的多元化。中国高等教育过去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与办学经费的不足有关,而高等教育办学经费不足,既与政府投入不足有关,也与办学体制单一紧密相联。简单地讲,即过去单纯的国家和政府办学体制抑制了社会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而一旦社会失去了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单靠政府自己“穷国办大教育”势必影响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已经有了较大突破,例如民办高等教育、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国内外合作办学、大学园区、大学城、教育集团等等。这些新的办学模式都属于外延发展的范畴。实践证明,以上这些利用市场体制的新兴办学模式都是成功的。故此,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现实,利用社会各种力量发展高等教育,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现在,中国加入WTO已指日可待。入世之后,外国教育资源的介入同样会对现有的大学体制提出挑战,利用外国的教育资源,无疑是我国进行大学制度创新的又一有利条件。 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再好的模式运行久了也会僵化,加之条件的变化,模式的经常转换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正常现象。我国高等教育当初因为校均规模过小,强调内涵发展是对的,但是在生均规模已很大的情况下还去坚持内涵发展就会犯错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由于总体规模过小,正面临着大众化目标的挑战,面对着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望。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只有通过另建新校,即只有通过“外延发展”才可能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的超常规发展,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望。从这种意义上讲,实施“外延发展”战略,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精英化的高等教育模式,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问题一直存在着较多的争论,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少数人的权利。在整个社会中,对高等教育的渴望和追求处于极大的压抑之中,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无法满足人们对教育的追求。事实上,囿于计划经济的高等教育体制也无能力承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尤其是近年来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为我国在总体实施高等教育的“外延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基础。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无论采取何种发展模式,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只能由政府来完成,政府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控制和垄断”只能在“内涵发展”的道路上运转。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属性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方式,在观念上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再加之教育成本分担和缴费上学的实践,已经使人们认识到,接受高等教育是有成本的,但是接受过高等教育以后其收益也是会大于成本的。事实上,近年来,部分民办高等学校的教育产业化运作、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等许多新的做法已被证明是有效的。 总起来看,在现有的条件下,要想有效地进行扩招、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只能通过大学制度的创新,增强高等教育体制的弹性以及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承受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对高等教育体制中的办学体制进行改革以期实现大学制度的创新,从而确保这次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顺利有效进行。具体而言,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下,进行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实现大学制度创新的方法就是,改变过去的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做法,实施“外延式”发展道路。而所谓的以外延发展为主的道路,在现有情况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就是如何利用社会力量发展高等教育。因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一方面,政府要承担起它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即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在部分范围内,把高等教育的发展放到市场中去运行。目前,我国在市场经济的转轨的过程中,以民办高校为主体的高教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揭示了走“外延式”发展的可能性。我们相信,政府只要给予适当的政策调控,多种形式办学的格局自然会在市场的竞争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