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因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这种转型既是适应国内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本身的一种创新;既是高等教育外部关系的一次调整,也是高等教育内部的一个改革。 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政府部门放权和管理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办学质量为出发点是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高等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正从适应计划经济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正从政府主导型的计划配置转变为政府宏观指导下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教育政策越来越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日益多样化;教育在促进思想道德观念的更新,促进社会进步方面作用越来越大。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内改的外在动因。 随着高教改革的重心的逐步下移,高等学校本身在改革中的地位和意义已经越来越重要。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也表明,教育的改革必定经历一个从系统的、宏观的层面转向学校层面的过程。这种转向是高等教育本身使命和功能决定的,因为人的培养毕竟是由学校承担的。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高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内容普遍在扩大,内部管理活动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如:学校的发展计划和目标的制定与落实;学校财政和资源的自主筹措、运作和分配;办学质量的控制;体制的创新与发展;公共关系的开拓与发展;教职员工与学生的沟通;围绕办学工作的管理与服务等重大问题上,高校的权力越来越大。革除高校内部的种种不适应症,建立起具有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精简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微观基础,也是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来自高校内部的直接动因。 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改革与管理并重 大学并不等同于高等教育,大学的改革并不等同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学是一个组织,大学的改革是组织的变革;高等教育是一个事业,高教的改革是行业的改革。跳出单一的教育视野,根据大学作为组织的特点,从组织的角度对大学的问题进行分析解读。推进大学的改革和发展,仅仅认识和掌握教育的内部外部规律是不够的,大学的改革和管理实践不仅需要遵从教育理论,更应遵循管理理论。 组织自身行为和目标的特性决定着组织内部权力结构、任务分配和工作方式的特性。大学作为学术性的文化机构,具有组织的一般特点,又在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上有其鲜明而复杂的特征。大学的构成要素分为三个方面:工作的表达和安排方式,即根据知识特性而展开劳动分工;信念,指组织的主要规范和价值观念;权力,主要指学术权力。(《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研究》1998.125页伯顿.R.克拉克主编)由于学术活动的“自然模糊性”特点,使得大学的组织目标很难规定的具体明确。大学也很难像一般社会组织一样严格按照理性管理原则,如科层化和科学管理来设置机构、划分权限和进行明确清晰的职责分工,以实现效率的最大化。这种模糊特征决定了大学的管理是追求建立一个有效率化特点的灵活的、创新型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这种模糊特征也表明作好大学的管理工作是有相当难度的。 作为规模庞大、职能众多的知识型组织,大学的事务正变得越来越复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极大地改变了学校管理的职能和模式。大学的管理职能已经由“传统性学术田园的守望者”转变为“创新性企业型大学的开拓者”,管理在大学的生存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加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率、要质量、要效益是高校生存发展的根本大计。现阶段,大学的管理正在经历着从经验型到科学型、再到网络型组织管理模式的转变。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但改革不能代替常态管理。改革中,必须作到管理与改革并行不悖,管理与改革并重。以改革扫除管理的障碍和无效管理,提升管理的效能和水平,最终以高效管理巩固改革成果。任何试图以改革代替管理的想法都是幼稚的。 三、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个体阻力分析 任何组织变革都会遇到来自组织自身和组织成员的阻力。组织变革的成功依赖于大多数组织成员的赞成、支持和积极配合、参与。任何一项变革都涉及到对原有制度、关系、行为规范、传统和习惯的改变,从而造成人们心理上的失衡和行为上的抵制,形成组织变革的阻力。 以增进组织的生命力和效率为直接目标的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是一次重大的组织变革。主要内容是淡化身份,强化岗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涉及到了机构的重组,人员的调整,权利和利益的再分配,教职员工心理、行为规范和习惯等方方面面的变革,也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只有有效地克服诸多阻力才能保证改革的成功。本文权且分析来自成员个人的阻力及其克服路径。 管理学研究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践都表明,改革来自成员个人的阻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图1:个人对组织变革产生阻力的根源 模式图来源:曹立安、尹志刚编著《组织管理心理学》290页 1.有选择的注意力和保持力。对自己的注意力和保持力进行选择是人们一种处世的心理定势。个人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态度就往往不愿意对新事物再做深入客观的了解。如果新事物不符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便容易产生抵制。高校教师在一种相对分散、独立、个性化的工作环境和状态下,习惯松散和定性化的管理模式。内改措施中的定量化管理条款与他们的期待有一定距离,需要有一个了解和适应的过程。 2.习惯。高校内相对封闭、超稳定的状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和职业习惯。一旦改革举措打破往日宁静与安详,心理上的不适应会产生不快或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