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网首次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直接连接,从此互联网便以十分惊人的速度在中国迅速普及。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化同时崛起。目前,全国绝大部分高校不仅连入了互联网,而且还普遍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据调查,在国内的互联网用户中50%以上分布在教育科研领域,20%的网民是在校大学生。由此可见,大学生们对中国网络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网络文化也必定会对年轻的大学生们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产生巨大的冲击。 网络文化是与社会主导文化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文化,尽管它还不十分成熟,但却已经显示出它自身鲜明的特点。正确把握这些特点,才能在此文化中使思想政治工作立于不败之地。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 网络文化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环境设置的开放性 首先,在互联网的一批创始人共同编写的《互联网简史》中,多次强调了互联网的开放性,该文认为:“互联网的关键概念在于,它不是为某一种需求设计的,而是一种可以接受任何新的需求的总的基础结构。”它允许在今后增加任何新的服务,而不是限制它。其次,环境设置的开放性表现在其内容的包容性,网络文化兼容并包,它不为任何一种社会文化服务,同时又允许任何一种文化利用它传播。再者,其开放性表现在它的公正性。在互联网上没有老手,只有“新秀”,它不分先后顺序,大家都处在同一条起路线上,都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五年前的“专家”,如果不思进取,现在很可能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外行”。 2.个体选择的自主性 网络文化尊重个人意志,你可以访问任何一个你感兴趣的网站,无论从传统意义上讲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你可以就任何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网络文化注重个人的创造性,你可以建立富有创造性的、符合你个人“口味”的网页,并且随时可以修改它。 3.网上内容的多重性 因为互联网允许任何人发表任何见解、公布任何信息、张贴任何内容,必然造成网络文化内容的良莠不齐,鱼目混杂。其内容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正确的,也有反动的;有健康的,也有黄毒的;有有用的信息,也有垃圾。如果不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不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不具有辩证的思维方式,不具有“洋”为中用的能力,仅有“拿来主义”的水平,其内容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将是不可低估的。 4.网络世界的虚拟性 “网络不是‘围城’,在这里,外面的人想进去,而里面的人却不想出来。”互联网通过一个个窗口,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彩无比的“虚拟世界”。许多大学生热衷于网上冲浪,在互联网上纵横驰骋,流连忘返,过多地沉溺于“虚拟世界”中而忘掉现实世界,出现了一些“网迷”、“网虫”、“网痴”等。人的本质体现在社会性上,人必然要回到现实中来。长期如此,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易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淡化,人际距离疏远,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情绪低落、消沉、精神萎靡等情绪。 5.传播速度的快捷性 一封电子邮件从中国发到美国至多2-3秒的时间,相隔万里,却近在咫尺。无论上网查询资料还是下载信息,网络是迄今为止速度最快的传媒。其次网上内容更新速度快,发布消息快。发生在西半球的事情,因为有了网络可能东半球的人先知道。 二、网络文化带给人们观念上的变化 网络文化以其自身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定型的年轻大学生,必然会对他们的观念产生一些不可忽视的影响。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倡导平等的观念 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获得信息、占有信息、使用信息。网上信息的传输采用“包切换”的方式,几乎平等地将“信息包”分配给用户。在这里,没有先后顺序,更不论资排辈;网上没有“权威”,它也不认权威。“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产生强烈的反差,它将进一步激发大学生们要求“平等”的观念。 2.尊重个性的观念 网络充分“尊重”个人的意愿;对此几乎不加任何限制。甚至有人说:“一上网就自由了,这里没有政府,没有领导,没有家长,没有约束”。现实社会中,大学生们除了必须遵守各种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外,还要顾及我们平时所提倡的,所反对的;还要考虑世俗的眼光、众人的评判。因此,网络文化会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们的“个性”观念。 3.思想多元化的观念 网上内容包罗万象,各种观念良莠不齐,各种言论随意发表—就像伦敦的海德公园。缺乏正确辨别能力的大学生必然在众多观点面前不知所从,反而像墙头草一样左右摇摆,这将一步一步地强化他们多元化的观念。 4.崇尚未来的观念 想象落后于时间,预测赶不上现实,这是当今信息时代的特有现象。在这个时代,谈论可能的事情变得相对容易,而谈论不可能则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新技术还未熟悉,更新的技术盛行于世,人们根本无暇回顾,而只能紧紧盯着明天。无论比尔·盖茨还是尼葛洛庞蒂都反复申明:电脑与网络世界属于未来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