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01)02-0083-03 一 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截止1999年12月31日,我国计算机互联网用户已达890万户,比半年前增加一倍多。网络已开始逐渐进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目前大学生的上网率已经超过了30%,重点大学及电子信息类院校学生上网率达70%以上,如清华大学学生上网率达88.1%,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生上网率达76%。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学子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不能不研究、审视网络对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必须探讨网络时代高校德育的途径、方法。 高校德育的过程,就是用丰富、准确、生动的信息影响,熏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的过程;就是利用各种手段、途径把学生培养成为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人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 计算机网络将使“信息的获取”变得极为便利,通过网络,可以方便的获取你所需要的大量信息,共享网络的信息资源。计算机网络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信息传播工具,通过网络可与外界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改变传统的单向信息传播方式,代之以“双向互动”,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自主性。计算机网络使得“信息的选择”具有更大的可能性,通过网络传输及多媒体技术的整合、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逼真的三维动画和其他仿真画面,极大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 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引入高校德育领域,将使“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添上翅膀,改变传统的德育手段、方式,拓宽德育空间,极大地推动德育工作向网络化、信息化、科学化迈进。 二 计算机网络给高校德育带来了契机,也带来了巨大的难题,高校德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彻底推塌“大学围墙” 大学围墙,它包含二层意思,一层是地域意义上的,是校园与社区分隔的障碍物;另一层是价值意义上的,校园是“理想”的殿堂、社会的“净土”,“大学围墙”是“此”和“彼”的分界线。过去,由于信息手段的不发达,学生们接触的信息媒体主要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三大传统媒体。学校对这些载体中传递的信息,可以进行过滤,将不正确的观点、不适当的信息去除,甚至直接参与信息的制作,充当信息源的角色,学校起到信息“把关”人的角色。但随着互联网络的逐步普及,对信息的“把关”修正几乎已经不可能,各种社会思潮、各种不同的观点往往在网上“交锋”,在某种根本性的问题上甚至会出现尖锐的对立。通过计算机网络,同学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更直接、更广泛,错误的、乃至虚假的信息不会经过任何过滤而直接到达他们身边。在网络天地,学校与外部世界已融为一体,大学围墙已彻底倒塌,塑造、影响学生价值观念的信息来源又增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INTERNET。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是在这样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中进行,这将极大增加德育工作的难度;学校作为先进文化的制造者、传播者,作为精神文明的辐射基地,其地位和作用将受到质疑,高校德育的社会功能大大减弱。 (二)网络传媒冲击教育者的权威 与传统传媒相比,计算机网络传播和表现形式是全新的。物理意义上的传输变成了“比特”的传输,相隔千里的网点之间的传输只是瞬间的事。传统传媒信息要受到载体的物理性质的限制,如一本词典贮存的信息总是有限的,而计算机网络可以把全球信息“一网打尽”。网络是知识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色情、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网络成了信息的“万花筒”。 大学生们通过网络了解信息、获取知识,其接触信息面之宽、接触不同观点之多,非课堂教育所能及。通过网络,他们接受着超越传统、超越国界的新的文化趣味和价值;学生们不再按照教育者意愿去理解信息,他们将各种信息、观点摆在一起,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贮存与判别力,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教师所提供的信息、传授的知识,是学生接受到信息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是否“接受”还是变数。网络面前,人人平等。教师和学生在网上获取信息,处在同一平台上。一般而言,教师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水平和能力可能稍逊学生一筹,教师在获取信息、占有信息方面无优先权;同时,经过网络“浸泡”的大学生们的视野、知识结构,大大超出固守现存规范的教师,教师作为教育者的权威地位正渐渐被打破,教师不再“权威”。 (三)网络信息垃圾毒害学生 国际互联网上传送不良信息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不良信息有三类:一是暴力、色情信息。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的信息中,47%与暴力、色情有关;在Internet上连续击点7次,就能找到黄色网点,因特网上共有黄色网点90多万个。黄潮泛滥,黄色网点所编织的“网上红灯区”,更可能使青年学生的道德意识受到扭曲;暴力横流,不少青年正从中吸食着“精神鸦片”。二是颓废的信息。通过网络传送腐朽的生活方式,颓废的生活理念。受其影响,许多青年学生沉迷于游戏,并游戏人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缺乏远大理想。三是煽动性政治宣传。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西方始终把我们作为意识形态上的现实对手和地缘政治上的潜在对手,遏制中国,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从来没有改变。互联网已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型武器”。国内外敌对势力一直通过Internet相互勾结、歪曲是非、散布谣言,进行煽动性政治宣传,培养西化、分化中国的势力,争夺中国的年轻一代。 (四)网络异化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网络空间到处都是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涌流。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学生一族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称之为“网络上瘾症”。没上过网的人无法想像,其实网虫的“虫”字便足以形容。在网络空间,“你”有机会与陌生人相识,并和志趣相投的人交谈,在网上交流时,言谈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人际交往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在网络空间,“你”可以找到现实生活无法实现的“角色”,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壮志不能酬”都可以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得到实现。在网络空间,“你”可能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内心充满无助和无奈,因此产生焦虑等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