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华文文学;海外华人题材小说;赵淑侠 赵淑侠女士是海内外著名的华文文学作家,她生于大陆,长在台湾,留学欧洲,定居瑞士,长时期活跃在世界华人文化圈内。她的作品既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又富于现代意识和世界眼光。她著作宏富,取得了多方面的卓越成就。本文仅就她以民族精神为本位的海外华人生活题材的小说进行一些见仁见智的探讨。 富于民族文化意义的浪漫诗学主题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是赵淑侠海外华人题材小说创作始终如一的聚焦点与主旋律,这是海内外亿万炎黄子孙所普遍关心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主题。在20世纪的后半叶,每个中国人魂牵梦萦、无法摆脱的是这样的历史现实:一方面,当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以完整的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姿态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时候,中国却是唯一的尚未实现完全统一的大国;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所造成的大分裂、大动乱的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苦难的往事仍象梦魔一样缠绕着人们。而现实中,香港、澳门尚未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对峙分裂的局面依然存在;同时,祖国还不富强、文化复兴远未实现。台湾虽然实现了经济腾飞,但随之而来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代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失重、错位乃至相互抵牾与矛盾、冲突,精神文明和民族文化失落的情形十分严重。大陆则由于长期的左倾路线干扰,经济停滞落后,象“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动乱,更使自己与世界潮流完全隔绝,并且对中华文化传统,包括五四后的近传统和有史以来的远传统进行了大破坏,造成了大倒退,当然,这只是中华文化遭受毁弃和失落的一面。另一方面要看到的是,在世界范围内,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正日益升值。这种升值首先是因为百多年来我国文化先驱数代知识精英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文化反复较量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的结果;再则西方在二战后看到自身文化的弊病及危机,转而向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寻找精神上的出路,因而注目于东方文化与中华文化;更主要的是,大陆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融合,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重新阐释、评估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这世纪之交,大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掀起了新的浪潮,两次孔子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都有我国政府主要领导人参加,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较之大陆,台、港、澳地区由于特殊的历史与地域背景历来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70年代以来,台湾及台湾的海外留学生与文化界经历以“保钓”事件为起始的一系列政治浪潮与外交挫折,人民痛自反省,一度迷失低落的民族意识得以觉醒回升,文学上现代派的没落和乡土文学的崛起也正是这种民族意识加强的表现。现在,许多海内外著名学者,乃至政治家、企业家都预言未来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他们中间大多数人都抱着要将东方文化发扬光大以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良好愿望,但也有极少数人因东方文化影响日增而感到不安、不甘。如93年夏,美国政府国际战略高级智囊、知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国际战略杂志《外交事务》上发表了《文明的冲突》①一文,他认为未来世纪人类的分歧和冲突主要不在经济和意识形态,而在于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具体说,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他危言耸听地提出儒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及两者的联合正愈来愈大地威胁着西方文化,因而建议美国政府要认真对待,并提出离间儒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的策略。关于他的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讨论,究竟今后的世纪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还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东方文化的发展、升值会不会威胁西方文化,这里暂且不论,但从亨廷顿的言论中却可从又一侧面看到,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正在世界人民面前全面增值。 赵淑侠作为一位充满爱心和责任感、与时代呼吸与共脉搏相通、感触敏锐的作家,她以自己的作品,特别是海外华人题材小说创作,对上述这一转型期大时代的苦难和希望、中华文化的失落与增值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有力度有气势的艺术概括和深沉细致的艺术描写。她的小说既有写实主义精神,又富有浪漫诗学品格,既有丰富的历史现实内涵,又有哲学人文层次上的浪漫思潮特征,她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主旋律是在富有民族文化精神的浪漫曲中鸣奏的。概括起来,她的作品能体现这种特征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无根一代”的浪子悲歌。她早期一些短篇如《王博士的巴黎假期》、《流浪人的歌》、《午夜的月光》、《赌域豪客》主要写的这种内容,在《我们的歌》、《赛纳河衅》等长篇中也融合有这种成份。这里面有无边的乡愁、无根的悲哀,也有寻根的痛苦和民族意识觉醒的艰难。总之,这里坦露出海外游子的赤子之心,弥漫着天涯何处是归途的感伤情怀。2.人的精神扭曲和民族文化失落的描写。这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长篇《我们的歌》、《春江》、《赛纳河畔》中,这里,有对台湾经济腾飞中精神文化沦丧和民族文化失落的深刻思考,有对大陆“文革”对人、对文化摧残的沉痛揭示,还有对祖国近百年来社会历史动乱、历史文化变迁的深沉追溯。其中,特别是作品中经常表现的物质文明与人的精神困惑、经济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的错位、失重,更揭示出人类文明、尤其是第三世界文明历史进程中二律背反的悲剧性矛盾,正是在这种具有普遍深远意义的矛盾中,引发出作品深厚的哲理思考和无尽的浪漫情怀。3.祖国共同体的认同感。这是高于生活、高于历史的富丽动人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精神的闪耀。赵淑侠的作品表现和赞扬了超越海峡两岸分裂的民族统一意识,作者的“根”意识已经超越了暂时的分裂现实,往往站在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立场考虑问题,这种认同感既回溯历史,从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性质的探寻中去激发海外游子的爱国情操;又指向未来,坚定地寄希望于海峡两岸跨世纪的青年一代毫无历史成见的契合与团结,作者的这种认识不仅在作品的一些具体言论中有所流露,而且体现在整体构思之中。如《赛纳河畔》写了柳少征对海峡两岸都心存怨艾却割舍不下的关切与矛盾,写了范则刚“扇着翅膀两边飞”的洒脱与愉快;还精心设计了大陆青年与台湾少女在海外遇合爱恋的情节,他们虽然暂时分离,却以古人诗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与暮暮”自勉,相约相守,坚信“浓雾后面就是黎明”,这是牵动全书的重要构思,它突出地体现了作品在理想主义光照下的浪漫诗学结构。4.“民族魂”的追寻。赵淑侠表现海外游子思想生活已经不仅仅是无根的悲哀和寻根的痛苦,而是进一步写出了主人公对民族之根的强烈认同感,对“中国心”和“民族魂”的充满自信和自豪的执着寻求,乃至浩气沛然地表现为为民族复兴而献身的闪光精神。当然,这种强烈的认同感、“民族魂”和“中国心”的形成离不开她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贯的肯定和自信,在《赛纳河畔》中,作者直接让中华文化的人物化身和象征夏慧兰现场说法,宣讲《儒家道德与现代生活》,倡导和张扬以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至今给予弊病丛生的人类生活以丰富的智慧启迪。应该说,这正是赵淑侠作品整体形象蕴蓄着“民族魂”、跳动着“中国心”的民族文化基石。因此,她的一些小说整体构思的焦点或轴心,都不是失根的痛苦和浪迹异乡的迷茫,而是身处异惑心系祖国,对民族复兴充满信心。如有的评论者指出,《我们的歌》中”三个主要人物,尽管起点不同,性格各异,但他们最终都回归到为祖国尽力这一大目标。……在小说中,无论是江啸风以生命谱写我们的歌,还是余织云用笔抒写的歌词,以至于何绍祥最后剖白心灵的长信,都回荡着民族浩然正气,表现了民族主义精神的张扬。”②《赛纳河畔》后半部更是以大起大落的结构通过青年一代统一祖国的坚定愿望表达了追寻“民族魂”的执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