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赵丽宏(1951年生),是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年散文家之一。他开始以挚情的歌唱为诗坛所注目,八十年代以后,更为读者关注和喜爱的,是他的散文。已出版的散文集有:《生命草》、《诗魂》、《维纳斯在海边》、《爱在人间》、《人生遐思》、《玛雅之谜》等等。九十年代以来又先后推出《岛人笔记》、《白夜之旅》、《抒情的回声》、《艺品》、《爱之初》、《至善境界》等散文集。1990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赵丽宏散文选》(1970-1988),他说,这是他从事写作以来“最重要的一本书”。①它精选了一百多篇作品,是作家近二十年散文创作的小结,基本上展现了他的散文艺术的全貌。 赵丽宏以风格独特的大量散文,构筑起了一个既清新明丽,又蕴藉隽永的艺术世界,为新时期的散文创作增添了光彩。已故著名散文家秦牧在《赵丽宏散文选·序》中指出:“作品丰富多采,具有时代色彩和个人风格,饶有新意,引人入胜--这是文坛新人引人瞩目的重要条件。这些方面,赵丽宏都很有特色。”这个精辟的见解,为我们深入到赵丽宏的散文世界探胜,提供了一把很好的钥匙。 一 赵丽宏的散文题材广泛,感情真挚、意境深远。翻开他的作品,不能不令人惊奇:“人间风景”、“往事珠贝”、“物语微思”、“山水屐痕”、“域外旅踪”、“艺品欣赏”、“艺文管窥”等等,林林总总,蔚为大观。然而,事物的发展往往是曲折的。他曾自述:“从喜欢读散文,到学着写散文,到自己编散文集--其间的曲折、坎坷、欢乐、苦恼”,真是“一言难尽”。②借用他的一位朋友说的一段话:“这些年,我其实一直在一条坎坷曲折的路上,每朝前一步,都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要摸索、要拼,要搏斗。”③可以作为他的人生写照。赵丽宏的散文创作经历了幼稚、困惑、奋争、绚丽的几个阶段。他中学毕业时恰逢“文革”,去故乡崇明岛做“知青”,在艰苦的农村期间开始业余习作。他的散文创作可以从1970年算起,以1982年为界,暂且分为前后两期。 作家说过,在日记本上记录着他当时的遭遇和感受,这些在农村昏暗摇晃的油灯下写成的文字,成为他最初的散文作品。诸如《鹭鸶》、《芒芽》等,它们的特点是朴素、清新、短小。“至今我仍喜欢这些文字,它们是我走向社会开始的几步脚印。尽管处处显露出幼稚,但它们是真实的,其中有我的彷徨和困惑,也有我的憧憬和幻想。”④1977年他考入高等学府深造,直至1982年毕业分配到文学杂志社做编辑,这期间他一边学习一边创作,发表了很多散文,因而逐渐被文坛瞩目。象《小鸟,你飞向何方》、《诗魂》、《雨中》、《峨嵋写意》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些散文已没有七十年代初的作品给人有孤寂、低沉之感,显得诚挚、明丽,这正是他艺术上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这一时期的散文不少已收入在《生命草》的集子里。赵丽宏深知一场风寒不会使万物肃杀,相信生活总要向美好转化。他赞美生命草,就是赞美顽强的青春;赞美它不显眼的小花,就是赞美给人们生活带来春天气息的小小生命和普普通通的人。 赵丽宏是位执着追求、敢于创新的文学新秀。大约在1982年至1983年的冬春之交,他的散文创作曾出现困顿和艰境,然而,他没有畏难停滞,而是勇于探索,决心“一定要从自己在无形中为自己设置的框框”中跳出。他这样说便这样做,果断地从陶醉在大自然的困惑中摆脱出来,“注意将目光投向周围的人群,并尽力在作品中表现他们时,创作很快便进入一个新天地”。⑤果不其然,他推出了许多已往怀旧的叙事散文,如《爱在人间》,就是这类题材作品的结集。这些作品的风格与早期不同,变得凝重、深沉。于是他的创作天平发生了显著变化,进入到他的散文创作丰收期。1985年前后,他的散文已臻于娴熟,成为风格鲜明、独特的一家。1987年应聘成为上海作协专业作家。次年其散文集《诗魂》荣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然而,他并不满足已有的成绩,经常注意拓展题材,开阔思路。八十年代晚期开始,他另辟蹊径,写了很多生动别致的“艺品”和真实反映“文革”,彻底否定“文革”的纪实短文“岛人笔记”。前者既有客观世界的艺品,又有心象世界的艺品;既表现作者艺术品味的新颖、独特,又是其真诚品性的真切展示。尤其是后者,赵丽宏采用了朴实无华的写法,吸取了古代笔记中的一些写作技巧,写得非常简短朴实,意味隽永,格调与以往又有所不同,给人有凝炼、冷峻、幽默、讽刺之感,致使他的散文创作出现了新意境、新格局。因此,以赵丽宏前后两期的散文创作相比较而观之,他的艺术上的进展是显豁而有迹可循的。 二 “散文的灵魂是什么?是情感,是真情实感。”⑥真正的好散文,应该真切诚实,充满感情的。赵丽宏的散文在这方面表现突出,在他的作品中总是倾注真情实意,显示其强烈的个性。他在《生命草·跋》里总结,出色的散文,除了优美、凝炼、富有个性的语言外,最要紧的有两点:“一是必须从生活出发,必须真实”;“二是必须抒发真情”。甚至一再强调:“‘要真!要真!要真!’这是我的肺腑之言。”⑦写真实,抒真情,谈真感,成为了他的重要的美学观点。 赵丽宏从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写散文,“努力用自己的口吻倾吐我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和思索,倾吐我的爱、我的恨”。⑧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生命草》收入的38篇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我的这种追求”。1984年以后问世的几个散文集中,这个特色就更加明显了。作家在《告别世纪初·序》里曾明确指出:写真感,抒真情,这是散文创作的第一要素。没有真情实感的散文,即使形式再新奇,文字再华丽,也只能是一些没有灵魂的浮华的躯壳。这些作品都是“我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点滴感受和思索”,也许只能以水滴、火星和叶芽来比喻它们,但“它们确是从我的内心深处流出来、迸出来、萌发出来的。”⑨近作《岛人笔记》和《爱之初》更是这样,里面文章所记录的,均真人、真事、真景,前者“有的是我的亲身经历,有的是采访所得”。⑩给人一种毫不夸张的“惊心动魄”的感觉;后者“内容都是我和儿子之间发生的种种真实的故事”(11)有很强的感染力。即使是1985年访问墨西哥、美国、和1991年访问解体之前的苏联后写的《白夜之旅》(赵丽宏域外散文选)等,虽然“只是一个匆匆忙忙的旅行者匆匆忙忙的见闻和感想”,赵丽宏也理直气壮地宣称:“有一点我可以无愧于读者:这些感受是真实的。”(12)难怪他把巴金先生为他题写的两句话:“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是他的散文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