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民族文化之骄子。 --艾煊 随着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文化热”的持续升温,我国当代散文作家的文化意识得以普遍强化。这种强化的鲜明标志,就是在整个华夏大地铺展的文化座标上的重峦叠嶂中,凸现出巴金的《随想录》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两座高峰。《随想录》是作家“大梦初醒”后,用“今天的”目光、文化人格和真话建立起的那场“革”文化之“命”运动的“博物馆”;《文化苦旅》被人称为“文化散文”,其实称什么散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家将强烈的文化意识注入作品,借山水风物、人情世事,浑沌地融汇了人、历史与自然,抒写自己对各种文化及其内涵的痛感彻悟,揭示丰厚博大而令人寻绎不倦的人生秘谛。正是由于有了《随想录》、《文化苦旅》,以及杨绛的《干校六记》、徐朔方教授的《美欧游踪》等大师级文化品位和文化声望的散文集,才使我国当代散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应该说,这是我国当代散文领域一项重大的收获。 就散文创作而论,散文作家自觉强化文化意识,具有非同一般的深刻意义:它丰富了散文作家的文化构成,有利于活跃散文作家的艺术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结构,从而充分发挥散文作家的艺术才能,获得各自独特的创作优势;它拓展了散文作品的文化域,增添了散文作品的文化氛围,形成千姿百态的文化新格局,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散文作品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位。此外,它还使散文在影响和改造民族文化性格,弥补因暂时的物质文明发展而带来精神文明相对衰落方面,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而使散文“在振兴民族的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向着发扬改造民族文化性格这一散文艺术的根本目标转移。”① “文化”与“文化意识”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对于“文化”,据说1920年前只有6种不同的定义,1952年增至160多种定义,现今更是众说纷纭,无法逐一考究。但“文化”是由一个国家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累积而成的社会历史现象,则是确定无疑的。而散文作家的“文化意识”,却是连结各种文化的血缘,渗入到创作主体心灵与精神而复合成的一种创作主体意识。我们探讨散文创作理论,就不能不涉及到散文作家的文化意识问题。下面,就自己的浅陋之见,谈谈散文作家文化意识的具体类型、文化意识的审美内核、文化意识的展示原则。 一、散文作家文化意识的具体类型 散文作家的文化意识,往往随社会历史发展而始终处于不断延伸、消长和流变之中,异常扑朔迷离,难以清晰地作理论描述。我们这里所能研讨并作透视的,仅仅是指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渗透于创作主体意识中并从散文作品中物化的局部文化意识。这种意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地域文化意识。这是从地域文化(或称区域文化)的视角来统制散文创作的文化意识。一个散文作家长期生活在特定地域(包括青少年时代生活的本乡本土和以后长期工作的区域),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平时所受特定地域文化的薰染、体验、感受、领悟潜存胸中,因此当他创作散文时,他的主体意识就自然落脚于地域特定文化的根基上,把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价值观念、风土人情、信仰习惯等贯注其中并恰切生动地展示出来。著名散文家石英谈到:“有一次我乘汽车从郭风的故乡穿过,目睹那里的山水田舍,不知怎么,我头脑中蓦地腾起一个无声的发现:‘这就是郭风!’”②说明散文作家长期生活的地域的文化,是他最熟悉,感受最深的,必然潜存于他审美心理和创作意识之中,并在他的作品中留下自然率真的印记。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鲁迅也说过:“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注意。”③因此,要了解一个作家的创作意识及其艺术作品,就可以从地域文化或环境入手加以研究。比如贾平凹,他的散文创作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文化意识。他的《黄土高原》、《秦腔》、《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写山写水写人物,无不充满着黄土的气息、秦腔的旋律、汉唐的雄风,在参与秦川尤其是商州山地文化的艺术改造和重建中,贯注着他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这是因为贾平凹生于斯长于斯,充分了解这一方土地并得之于心寓之于文的结果。又比如杨羽仪,他散文创作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珠江文化意识。他的《快餐厅里的哲学》、《水井茶居》、《俏妹子的呼唤》、《大海与老人》、《雄关慧眼》等,无不渗透着对珠江(包括深圳特区和香港)文化倾心赞赏的创作主体意识。当然,贾平凹、杨羽仪并不自我封闭,并不囿于一地一处,他们常常利用机会游历异地异域,以开放性审美目光从大千世界吸取散文艺术的营养,写一些表现其它地域的作品,如贾平凹的《入川小记》、《雨花台拣石记》、《未名湖》等,杨羽仪的《古城夜市图》、《祁连诗意》等。但是应该看到,贾平凹即使写其它地域文化的散文,总无处不洒落秦汉文化的印迹和风采;杨羽仪即使写其它地域文化的散文,也总是散发着珠江文化特有的情调。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定:尽管在日益开放、经济改善、交通便利和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的今天,地域文化界限和封闭状态正在打破,文化沟通和“趋同性”正在加强,许多散文作家正以巨大的兴趣创作表现其它地域文化的散文,但是在他们各自所有的散文中植根最牢,文化内涵最深,美学风格最鲜明,文化意识最强烈的,还是那些实实在在表现各自长期生活或工作的特定地域文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