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当代中国的婚恋伦理小说创作,之所以从禁区走向误区,既有深远的历史成因,也有现实的环境影响,更重要的还是作者的素养追求。 关键词 当代 小说 婚恋伦理 审视 婚姻爱情是文学艺术的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主题。但凡涉及婚恋内容的文学作品,无不有意无意、或强或弱地折射出社会伦理的光晕,尤其是在中国这一具有悠久的封建传统和独特的性文化秩序的国度里,这一情形更为显彰。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许多文学艺术家通过婚恋题材作品的创作,来探索社会伦理道德、婚姻家庭关系,以及人情人性等问题,作出了令人钦佩的贡献。但是,毋庸讳言,从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国婚恋伦理小说的创作,出现过一个由萧索落寞到寻觅失落、从禁区走向误区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也与社会的环境气候、人们的思想观念、作者的素养追求不无关系。 一、传统婚恋伦理作品的局限及影响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虽然不少的作品反映了青年男女对自由、幸福、美满的婚姻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如《诗经》第一首就以睢鸠之鸣起兴,表达出主人公在爱情追求上的热切大胆;《西厢记》以一曲“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绝唱,歌颂了男女青年自由恋爱、违礼任性的坚决果敢;悲金悼玉的旷世之作《红楼梦》,则公开抨击了封建礼法扼杀自由爱情的罪恶。但即使是描写了情爱、性爱可以突破天地、生死之阻隔,跨越人神、异类之界限的优秀作品,亦仍然难以突破重视名教、囿于宗法、男权至上等封建樊篱。女性虽因深居简出的生活环境,具有深刻的性苦闷、性压迫的感受,但终因囿于自身的礼教因素、而常常处于被动地位;男性虽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的主动精神,但一见钟情的基础则是对方具有沉鱼落雁、羞花闭月之娇容美貌,表现出来的是强烈的猎艳心理,追求的多是窃玉偷香式的肌肤之亲。这种爱情就不能不常常授人以“淫佚之诗”、“淫奔之辞”等把柄和留下男尊女卑的深刻烙印。至于明显属于狎妓和玩弄女性的艳情作品,则很难说清它们能在批判封建伦常道德方面具有多少积极意义。 中国的婚恋伦理是一座构建、矗立了数千年并具有独特的性秩序的城堡。这一以男尊女卑为特征、以传宗承嗣为宗旨的性秩序所派生出来的一整套封建礼教、伦常、道德,不知埋葬了多少人的青春与生命!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虽然对这一婚恋伦理、性秩序提出过怀疑,进行过反叛,但终因封建统治者数千年的压制,特别是清王朝长达一百二十年的扫荡,从而使这种怀疑和反叛,充其量不过是几声根本无法穿越封建礼教城堡的厚壁垒的哀鸣、悲泣而已。 真正向着这座古老的婚恋秩序堡垒发出强烈呐喊和巨吼并动摇其根基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五四”新思潮的激励下,中国的知识分子迫切要求摆脱封建宗法思想、宗法制度的束缚,要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这种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思潮,体现在“五四”前后涌现的一大批以婚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则明显地呈现出四种理想层次: 一是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例如罗家伦的小说《是爱情还是苦痛》,写“我”屈服于“父母之命”,与一个不曾相爱的姑娘结婚。婚后很痛苦,却没有勇气反抗,只得以“尽人道”来平衡自己的心理,最后发出了“我一生的幸福,一半送给了家庭,一半送给了人道”的哀叹。作品明显地表露出对不道德的包办婚姻的谴责和对自由婚姻的向往。 二是倾吐“性的苦闷”和“生的悲哀”。当时许多女作家都接受了世纪末的颓废思想及日本新感觉派“私小说”的影响,以自叙、自传式的作品,一泄无余地倾吐“性的苦闷”和“生的悲哀”。庐隐的小说《海滨故人》、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均为代表作。 三是宣扬闲情逸致和游戏消遣。代表这一层次的文学流派是形成于1908年前后,风靡于1921年左右的鸳鸯蝴蝶派。这一流派共同追求的社会效果是“高兴时的游戏,失意时的消遣”、“看起来不费劲,作起来又容易”。作品的基本内容是才子佳人的哀艳悲剧。虽然许多作品也揭露了封建家庭的专制和包办婚姻的不自由,但更多的是平庸无聊的男女私情和无法排遣的颓废情调。 四是鼓吹纵欲主义和原欲力量。这一层次的文学作品深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性爱学说的影响。例如穆时英的《南北极》中的多数小说都表现出一种流氓意识的疯狂性,强调的是人的兽性和野性。在刘纳鸥的《都市风景线》小说集里,剖析的都是人体内的强烈的潜在势力或称之为原始动力的“性”。 上述以婚恋、性爱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大多程度不同地承继了中国优秀古典文学中的那种反对封建宗法礼教与婚姻制度的叛逆精神,从不同的层次上展开了对旧道德的批判和对新道德的寻求。这一优良传统无疑给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尤其是给近年来的婚恋伦理小说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五四”时期的婚恋小说,确也存在如第三层次那种过分张扬文学作品的娱乐、消遣功能的不足和第四层次某些媚俗、猎艳、追求感官刺激的严重缺陷。这些不足和缺陷,同样给了中国当代婚恋小说以消极影响,而在近年兴起的性文学热中产生的某些作品,可以说在某些方面甚至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