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前后,西方现代哲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大量涌进大陆。受它们的精神和手法的影响,我国诗歌和小说创作先后在形与质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紧随其后,作为文学一族的艺术散文,也出现一些与传统散文在形与质方面很不相同的作品,这里姑且称之为“新潮散文”。尽管它与当时大量承续传统散文精神和手法的作品相比,数量不多,还处在隐蔽或局部浸濡的阶段,但它所呈现的崭新的审美规范,美学趣味和独特地理解与把握世界的方式,无疑给长期陷于审美形态古典化而困顿不前的当代散文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气。随着时间推移,在锐意创新的散文作者的努力尝试和理论家们的倡导下,新潮散文的数量渐次增多,质量也不断提高,终于开创出一个惹人注目的当代散文新景观。 作为当代散文艺术探索先锋的新潮散文一出现就受到一些非议:说它看不懂,玩技巧,是散文发展的误区等等,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它在产生之初未必符合读者的审美期待,它是试图改变读者的审美趣味,从而使读者产生新的审美期待。可以相信,它就像当时的新潮诗歌、新潮小说一样,随着创作实绩的显现,终究会赢得人们的广泛认同的。 新潮散文的出现是当代散文艺术发展一种自觉超越的表现,是当代散文一种新的审美形态。本文拟从下列三个方面来描述这一散文新景观。 审美:观照生命本体 艺术诞生于人,艺术的目的也在于人。美在于生命。艺术应能表现生命、观照生命、强化生命。这是20世纪文学的时代命题。相对于这一文学命题而言,中国现代文学在自觉表现“人”的方面,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五四”时期,“人”的意识开始觉醒,“‘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见”①,作家们运用现代意识从多角度来思考人,表现人。但随着时代发展,受政治斗争和民族救亡运动的影响,作家们由“五四”多元思考和表现人逐渐集中和停留在政治社会层面思考和表现人。80年代以降,随着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尤其是大量西方现代哲学思想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涌进大陆,“人”的意识深得人心,作家们对“人”思考又走向多层次。1985年前后,文学主题由社会政治主题转到人本主题上来,生命本体成为文学表现中心。这种审美对象、审美内容的变化在小说、诗歌、戏剧里反映尤为明显。 相对于小说、诗歌、戏剧而言,散文中生命意识的自觉是滞后的。有人曾把散文中观照、开掘的“自我”分为四层次,一是“实生活”层次,进行表层的“生活运动”;二是“情感”(或情绪)层次,开始内在的“情感运动”;三是“性灵”(即个性)层次,深化着自我的“心灵运动”;四是“生命体验”的层次,展现奥秘的“人性及生命运动”②。以这四个层次为参照,可发现新时期散文中的“自我”多停留在前三个层次。新潮散文的审美观照却深入到“自我”的生命体验层次;思考作为“类”的人在茫茫宇宙,无限时空的位置,生存和命运。刘烨园希望文学家“以他们的生命、个性、制造力和才华,以他们的良知、责任和纯粹,远离奴性和媚俗超越尘埃和名利,像江河的雪山之源,像顽强生长于漫长的冰川期和生态的荒芜里的绿树一样,给精神,给人性深处的渴望,给历史和人类提供一些久远的,感人的深刻美好的质地。只有这些延续,才能代表人类存在。”认为“以文字表达生命为创造而运动,而灭亡的现象,就是文学--即散文。”③,周佩红认为艺术散文写作就是“以人人都能掌握的最平常自然的话语方式,表现远非人人都能想到,说出,达到的人生理解,审美感受,精神境界。”④ 文学史上具有生命意识、人类意识的散文,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中国儒道释文化或西方近代人文精神观照下的生命体验。这类作品的生命体验极富理性,审美多向人的外在世界和浅度的心理层次把握。如古代柳宗元《小石潭记》、苏轼《前赤壁赋》、新时期巴金《随想录》、孙犁、贾平凹的一些散文。另一类是受到西方现代哲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影响,作品描写的内容开始超出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经验世界,而深入到某种超验的神秘世界的幻想世界之中,开始从对现实生活的外部描写转向对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开掘,从更深的内宇宙深处来体验生命的各个侧面。如鲁迅《野草》、何其芳《画梦录》、唐湜、钱钟书、许地山等作家的一些散文。 新潮散文的生命观照,无疑更多是承接鲁迅,何其芳们的一路。它们的审美观照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是在现代意义上对人的生与死的深刻体察,对生存意义的体验和言说。王小妮认为“人存在所思考问题,也不过是对生对死的疑惑”(《回家》)。凹凸认为“死亡是最接近人生的真谛”(《悖语人生》)。冯秋子从历史层面思索人存在的意义。“历史就是书写辉煌的,亘古与今,历史利用辉煌,然后把它抹去,再利用,再抹去,无穷往复”。“记录的历史是偶然,自然状态的东西,便都是遗忘,遗忘永远的遗忘”。(《辉煌》)这种对人的生与死的思考,生存意义追询的言辞在新潮散文里触目皆是。最典型的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史铁生体悟到生不再是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一事,死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这种对生与死的看法与海德格尔生命哲学实在相像。既然死是一种想透后便无须再说的事,那便毋庸费神。对彼岸的悬搁意味着对此岸珍重,史铁生便思考如何活下去。文中写唱歌的小伙子和长跑者行为,透视出人活着的价值。人总是有欲望的,欲望支配着人们去劳作和创造,但后者却总不能满足前者,然却能生出另外的意义。这另外的意义根本所存就在于它组成你的生存内容,手段大于目的,过程比结果更富意味。只有领会到这一点,人才活得轻松和自由。否则,人就会感到累,感到命运的不公。 二是在他们的创作中更多是对生命存在状况的感悟。他们领悟到人,特别是现代人,总免不了痛苦、孤独、焦虑、寂寞,领悟到生存是无奈的,应该寻求摆脱“苦海”的方法,精神安顿的家园。苏叶《总是难忘》用回忆往事来表达对自由人性的热烈追求。张承志《静夜功课》、《午夜鞍子》表达了在极富象征意味的“黑夜”压迫下,需要“一个活鲜鲜的生命,而且姣美生命来支撑自己”。经过深沉痛苦思索,终于找到鲁迅、高渐离,找到了“拼死缠咬,宁百裂而不碎”的精神对应物“鞍子”。马辉《换位》表现当代人自我迷失的苦痛和对自我寻找。王小妮《回家》传达出现代人寻求精神家园而不得的心境。华姿《母亲笔记》体悟到人心常有忧伤和不满,有失落空虚的时候,重要的是应该乐观、自信、上进,才会找到生命的快乐。有的散文写自然。如蚂蚁、空地等等(苇岸《大地上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写出生命存在状况。有的散文充满女性意识。这是对生命状况感悟深化的一种表现。唐敏《女孩子的花》写女性已经超出一般的社会道德与伦理观照,而进入对女性自然属性的表现。叶梦写女人的散文,以其现代女性的生命意识和生存意识,涉向女性之谜与生存之谜的远海,揭开了千百年视为神秘未曾撕破的女性面纱。如《今夜,我是你的新娘》、《晕海的“蜜月之轮”》等,大胆将性内容引进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