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长久地生活在和平之中,和平的生活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地拥抱着我们,几乎使我们感觉不到和平的存在,或者说我们有了一种对和平的漠视。对和平的漠视事实上也等于对战争的漠视,在人们庸常、忙碌的生活中再没有对战争的焦灼与忧虑,再没有给战争一个令人心悸的位置。那种伏尸百万、流血漂杵的战争如同一种远离现实人生的、极不真切的幻影,使人们宁愿相信它的不存在,也不愿让它无端地来扰乱自己宁静的梦境。是岁月逐渐抹去关于战争生活的记忆,使人们难得再有心情去体验战争生活的滋味,再有兴致去思考战争如若再度君临时的种种苦难。甚至于有的专门从事军事文学创作的作家,也似乎被和平生活浸泡得柔骨似水,再也不能激起关于战争或军事生活的创造激情。于是战争不再是现代生活的铿锵有力的音符,甚至于当代的军事生活也已不是社会生活的主旋律。战争生活或军事生活在人们观念中的淡化,清楚地表明和平已取代战争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调。而人们对战争或军事活动关注的减弱,正是现实的和平生活在人们观念、情感和意识中一种折射。然而一个值得注意的有趣现象是,对于在和平生活的温柔之乡的人们来说,军事文学却仍然是人们乐于欣赏的许许多多题材中的一个重要品种。不是有这样的佳话吗?一位长年惯于书斋生活的学究,勤奋研读之余却酷爱观看战争小说和战争电影;一位初识人生却没有真正读懂人生这本大书的少年,却手不释卷、似懂非懂地一口气读完上下两卷的《三国演义》;更有各种层次的读者也都对战争文学作品始终怀着一腔不知疲倦的热情。这种现象或许说明:一、在人们的观念中,仍然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战争与和平的更迭与交替的必然性,二者将会互相咬着尾巴追逐着前进。相对于和平,战争对于人类社会有着更多的不可预测的未知和悬念,它来临的不可避免,不仅显示了铁一样的规律,而且同人类固有的战斗激情相吻合,从而使一般读者在潜意识中仍然对战争生活心向往之。二、战争文学不是强制性地,而是以其自身的巨大魅力牢牢地吸引读者,使其于不知不觉中认同于作品,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这就是即使在和平的岁月,军事文学仍然受到青睐的秘密。弄清这一点,将使我们不被假象所迷惑,而有助于重新唤起对于军事文学魅力的认识和关注,使逐渐疏远军事文学的热情回归,思考新的军事文学所应具有的美学特征和可能性,从而创造出富于时代意蕴的军事文学力作。 战争文学的魅力何在? 战争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品种几乎与整个文学史相始终,可谓卷帙浩繁,不胜枚举。假如我们有兴趣对战争文学进行一番粗线条的梳理,便不难发现,战争文学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尽可能真实、生动地描写战争的历程;二是超越战争,揭示战争生活的深层寓意;三是对战争进行戏剧化处理,强化战争生活的观赏性。这三种类型虽大异其趣,但都是表达对战争生活的一种理解,都是战争馈赠给文学的一份厚礼。它们互相辉映,互为补充,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色彩,共同塑造战争的形象,揭示战争的本质,刻划战争的个性,使战争这个充满死亡和鲜血的冷硬无常的怪物,显得五光十色,扑朔迷离,放出斑斓而诱人的光彩。 第一种类型的作品显然是最常见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经历了数不尽的战争,它既给人类带来无穷苦难,也使人感到它是如此非凡,能够创造出令人振奋的辉煌。无论是苦难,还是光荣,人们都希望把它们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一种情感的表达和精神的财富,或告人以教益,或留下长久的回味。这也许是战争文学作品之所以绵绵不绝的最初的动机和最根本的动力。于是就有了古希腊的《伊利亚特》,有了中世纪的史诗《熙德之歌》、《罗兰之歌》;有了前苏联常常是大部头的战争小说;有了中国《诗经》中的大量战争生活的诗篇以及《史记》、唐代边塞诗及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等;有了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等英雄史诗;有了我国当代反映革命战争生活的《保卫延安》、《红旗谱》、《红日》等作品。这类战争题材作品着力叙述的是战争进程,即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局,以高度艺术化的手法概括和提炼了所反映的战争生活,运用了许许多多生动的细节,讲述了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故事,塑造出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特别是英雄人物形象,记录下了大量时代的事物,使那些令人回肠荡气、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永远定格在文学之中。这些作品之所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而长久不衰,既在于它们真实地写出了战争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影像,更在于它们道出了人们关于战争的情感和心意,即战争所蕴育、所激发的无穷诗意。也就是说这些作品不仅让人看到光明怎样战胜黑暗、正义怎样战胜邪恶、美怎样战胜丑,也看到了人们在经磨历劫后灵魂的张扬,看到了作品所描写的战争中的人的激情和人类对自身美好品质的认识、对人类未来的信心,读后无疑能给人以极大的精神上的振奋。当然,所有这类作品散发出的并非都是一种情味,而是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风骨。拿《伊利亚特》来说,它对战争的描写带着奇幻的神话色彩,其跌宕起伏、大开大阖的战争进程,不仅扣人心弦,而且很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使读者既感动于人物的曲折命运,又从人物的英雄行为中受到经历挫折、战胜因难的不屈精神的强烈感染和激励。《三国演义》则真正接近于战争的本身,它从政治、经济、军事的宏观角度审视战争、剖析战争,让读者从繁复的政治角逐和军事较量中认识战争的规律,认识该书特有的并且是集中展现的战争智慧。这对一般读者来说,真可谓对智慧的欣赏和对社会政治经验、人生经验的领悟并举。而这些又都是同在战争中活动的人物,如智者诸葛亮、仁者刘备、义者关羽、勇者张飞、奸雄曹操等形象相联系的,因此一本《三国演义》,可以让读者获得多重愉悦。而《诗经》和魏晋南北朝及唐代诗歌中军旅诗的作者似多为战争的亲历者,因此诗篇常以下层人民的口吻,低视角地抒写对于战争的切身感受,亦怨亦恨,如泣如诉,情感深沉浓烈,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