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曾国藩》完整地刻画和还原了曾国藩的人格形象,从超越层面对其人生价值作了高度评价,从而为一切奋斗者进行了肯定性的文化定位;小说全方位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笼罩下的人生状态,为我们提供了对传统文化更为客观地观照的思路;小说在艺术上超越文艺美学范畴,具有文史哲相结合的特色,不同于当代正规的文学理论预定的文学作品模式。但小说存在全盘认同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偏失。 关键词 人格形象 全方位 大文化 文史哲 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以其思想文化层面高度的认识价值,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政界和实业界人士普遍推崇,海峡两岸同时看好,一般读者也非常喜爱,形成了惹人眼目的“《曾国藩》热”。然而,对小说研究评论的工作却迟迟未曾展开,出现批评滞后的景况。“冷”“热”交织,构成一种十分值得探讨的“《曾国藩》现象”。我认为,只有把作品的价值和当代意义相结合,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这一现象并给小说进行恰当的文学定位。 一 《曾国藩》这部小说真实完整地还原了曾国藩的人格形象,从而在人生层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具体地表现了一个奋斗者的奋斗历程和成败因由。小说从墨绖出山、艰难创业,到功成名就、持盈保泰,直至瞻前顾后,求田问舍,一直紧紧扣住曾国藩的奋斗道路展开描写。曾国藩历尽艰难争成就,费尽心机保成就,直至为成就所累的奋斗历程,无疑对一切奋斗者都具有警醒意义。作者相当富有层次感地描写了曾国藩在奋斗过程中身心所遭受的摧折,特别是着重表现了他压抑、痛苦、委屈的心态和“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强毅性格。这样一个事业有成但悲苦兼尝的“圣者”形象,能给予事功奋斗者很大的启发。小说还细致地揭示了曾国藩采用的策略手段及其形成思路与理论依据,而且描写了他由此获得成功或导致失败的全过程。作者将这种策略手段看成是超越常人的大智大慧,对它奸诈阴险的丑恶面给予了淡化。对于同样需采用策略手段的奋斗者,这部作品庶几成了他们观摩学习“奋斗艺术”以及采用这种“奋斗艺术”可以心安理得的文化依据。曾国藩的现世奋斗获得了如愿以偿的成功,但身前身后对他的评价却人言言殊,曾国藩本人也对他是否成功地得到了流芳百世的功名感到底虚。那么,曾国藩的悲剧性进取精神和人生哲学值不值得肯定?这样一条道路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这不能不引起后人的思考。作者以崇敬的态度,把曾国藩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理想的人格形象进行描写,用悲剧的评断对人物在矛盾漩涡中主动或被迫作出的一些抉择予以开脱。这就从超越层面对曾国藩奋斗一生的人生价值作了高度评价,从而也为一切奋斗者进行了肯定性的文化定位。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底层读书人多半梦想由耕而读,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达到改变社会地位的目的,甚至出将入相,身名俱崇,荣宗耀祖,青史留名。曾国藩正是一个出身农民而在辉煌的功名之路上达到了顶峰的人物,对他的肯定性描写给予了“千古学人功名梦”虚幻性的满足。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希望追求事功,但想干出一番不平凡事业的却大有人在,希望自己家庭出现龙子龙孙,荣宗耀祖的父老乡亲,简直构成了中国社会的整个底层。如果把功名理解为超越常人的地位和成就,可以说,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一个“功名情结”。曾国藩形象恰好成为“功名情结”的文化寄托。当今的中国正处于文化转型期,新的文化形态尚处在未完成状态,一切追求和创造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事业奋斗者们一旦超越瞬时社会价值体系,从精神层面进行形而上的诘问考察,就会感到对自我事业进行文化定位的困难,甚至出现价值迷失、存在迷失的现象。《曾国藩》则无形中从传统文化角度为当代中国的奋斗者提供了一个精神庇护所。 小说从外在表现到内在特征,对曾国藩为人处世的各个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描写。曾国藩兼有农家子弟的勤俭朴素、读书士子的真诚高雅、官场老手的世故圆滑、理学大师的严谨端方和乱世人杰的残狠奸诈。因此,做人,他是仁慈坦诚的好父亲、好兄长、好朋友;做官,他是公正宽厚的上司、恭顺而有作为的下级、有定见但好打交道的同事;作文,他词切理辟,写出了品格。他做了不少亏心事,但做得冠冕堂皇,让人只能朦胧地感觉到却说不出他的错处何在;他的品格有着无法忽略的劣质,但被他用懿德美辞掩盖得那么巧妙,了无痕迹。而对于亏心事,他存着真诚的愧疚并往往尽力地弥补;对于劣质,他心中常怀着深深的忏悔。人孰无错?他这种追求心灵解脱的超越努力理应得到肯定。然而,在过后的行为过程中,曾国藩又往往老戏重演、故态复葫,从杀金松龄到杀韦俊叔侄就是典型的例证。作者对曾国藩为人处世的多角度、多层次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读者阅读时必然会引发多方面的深深感慨和深刻思考。 作品还相当完整地显示了曾国藩的心路历程。从刚健昂扬,到深沉老练,直至苦闷萎缩,是他心路历程的阶段性标记。作者对曾国藩出山时重重疑虑的剖析,显示出人生抉择的艰难;对他满怀失意地回家奔父丧和打下金陵大功告成时都感到身心交瘁的描写,显示出人生的苍凉;曾国藩思索自己成功原因得出“不信书信运气”的结论,则令人感到人生的迷茫。可以说,作者对曾国藩心灵感受的展示,为读者提供了五味俱全的人生况味,尤其是当曾国藩沉醉于他春风得意的人生境界时,作者对其中诸多不和谐音的渲染,更是耐人寻味。小说在宰牛血祭那使人热血沸腾的场面中,加入了一道令曾国藩心寒也让读者感到不是滋味的上谕;写到江南科举的欢乐升平景象时,又着力渲染大雪冻死一位老士子的恶性事件;描写李鸿章鸣炮礼送曾国藩北征的隆重场面中,插入一个炮声震死曾国藩小外孙的细节。这些描写大大加深了作品显示的人生况味的复杂性,表现出作者跳出了人物当时的心境,达到了对人生更为宏观辩证的把握。对于那些曾经沧桑,对人生感慨良多的人,小说必定会勾起强烈的心灵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