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关于阿Q这一典型的研究一直是一大难题,阿Q是一个什么典型?研究者们众说纷纭。但从五十年代中期出现的、落后农民的典型这一观点又最为流行。本文则把阿Q作为一个精神胜利者的典型界定并展开论析的。 关键词 阿Q 典型 精神胜利 七十余年来,对阿Q这一典型形象的研究,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较难的问题。阿Q是个什么典型?二三十年代就众说不一。茅盾先生说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①又说“是旧中国灰色人生的写照”。②周立波认为阿Q“是旧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③周作人说他“是一个民族的类型”。④陈秋帆又说阿Q“是一个没落人物的类型”。⑤王冶秋则认为这是一个“道地的黄帝的子孙”。⑥ 到了五十年代,关于阿Q的说法更是各种各样。冯雪峰认为,阿Q“是思想性的典型,是阿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这是一个集合体,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在前期所说的‘国民劣根性’的体现者”。⑦冯文炳则认为,阿Q“是城市里雇工的典型”。⑧许杰说阿Q是“没有固定职业的流浪汉,用现在的名词说来,倒是一个地道的二流子”。⑨唐弢又认为阿Q“是一个流浪的雇农”。⑩令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还有人认为鲁迅是把阿Q“作为剥削阶级讽刺典型来塑造的”。(11)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顺便提到阿Q是落后农民的典型。所以,从这时起,阿Q是“落后不觉悟的农民”的观点则又广泛流行了起来。从此,“农民”说几乎结束了阿Q典型研究问题上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 阿Q果真是落后农民的典型吗?本人不以为然,所以,本文也即此谈起。 一、关于“农民”说 阿Q是落后不觉悟的农民的典型的观点提出来以后,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这就是冯雪峰、茅盾、何其芳等这些著名文学评论家都先后放弃了以前的观点,(当然他们以前的观点也不一定正确)而迎合和转向了阿Q是农民的观点。在五十所代初,冯雪峰在《论〈阿Q正传〉》一文中就说过:“《阿Q正传》,显然不是写普通农民的作品。”到了五十年代中期,他又说,阿Q是个“早已被夺去了土地和其他一切的农民,是一个流浪的雇农”了。(12)早在四十年代茅盾就认为:“说阿Q是农民典型,自然欠妥。”(13)到了1961年,他就说:“阿Q作为农民(普通农民)典型,是有他的特定的时代性的——他是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民典型。”(14)何其芳1956年的《论阿Q》一文中还坚持说:“很显然,鲁迅并不认为阿Q精神只是存在于当时的落后的农民身上的弱点。”但到1964年的《关于〈论阿Q〉》中就这样说了:“阿Q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东南地区的农村中的一个具有浓厚的阿Q精神的雇农。” 虽然上面所举的这些些评论家的观点一个个倒向迎合了“农民”说,但仔细地阅读他们的那些改变观点的文章,可以看出他们在论征阿Q是“农民”的观点时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例如:冯雪峰的《阿Q正传》一文,虽然说阿Q是“流浪的雇农”、“被夺去了土地和其他一切的农民”,但全文很少把阿Q作为一个农民来分析,而是分析他的精神胜利法和落后性。茅盾承认阿Q是“农民”的观点,不是在什么有力度的文章中,而是在没有说服力的一个几百字的通信中。从何其芳提到的阿Q是“农民”的《关于〈论阿Q〉》一文来看,全文主旨明显也不在此。那么,既然这些评论家都曾经不认为阿Q是“农民”典型,却都为什么又给纷纷改变了观点呢?我觉得了他们都似乎有不得已的苦衷。 说阿Q是“农民”的依据是什么呢?无非是小说中的一点交待,即“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我们判定阿Q是什么典型,不能仅凭这么几句交待,而是应根据作品中具体描写的大量情节。那么作品是不是就把阿Q当作一个农民或者说当作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农民来刻划的呢?显然不是。小说大量的情节表现的是阿Q精神法,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而这阿Q主义并不只是农民才独有的劣根性。 不得不指出的是,有的同志不但肯定阿Q是农民,而且对阿Q估计非常高。匡音就说:“鲁迅在批判阿Q缺点的同时,不仅艺术真实地再现了他的肯定点,甚至在他身上还隐约地寄托着中国改革的希望”。(15)这样的观点真是令人啼笑皆非。鲁迅如果在天有灵也会哭笑不得。我们虽然不同意有的同志把阿Q界定为奴隶性格。但说在阿Q身上寄托着中国改变的希望我们无论如何是不敢苟同的。我认为,鲁迅的本意恰恰相反,他对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是借阿Q来批判中国人的不敢正视现实,视“逃路”为“正路”、“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却觉得日见其光荣”,这才是鲁迅先生的本意。 还有的同志为论证阿Q是农民,强调阿Q的反抗性、革命性,把阿Q是精神胜利法说成是“乐观主义精神”。学国同志还将自己的这一观点上升到了哲学理论的高度来论证。他说:“精神胜利法是一切剥削阶级的哀鸣和挽歌,它根源于‘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的反动主观唯心史观。而乐观主义精神则是一切被剥削阶级和劳动人民不管环境怎样恶劣、形势如何不利,其精神上始终没有被屈服的生动反映,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思想武器,是在战略上藐视敌人的重要标志;它根源于‘斗争,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的革命客观唯物史观。”(16)我认为,把阿Q的精神胜利法说成是乐观主义,这本身就是一种阿Q主义的表现。同样的一种思想意识,反映在不同阶级的人身上怎么就会有本质的区别?这真是让人难以捉摸的理论!阿Q主义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身上如果有区别的话,也只能是表现现的形态不同,而其思想意识的实质都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