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诞辰95周年。老舍先生是我国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也是较早走向世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作家之一。为了进一步推动老舍学术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更好地弘扬我国新文学的优良传统,中国老舍研究会、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吉林艺术学院、吉林省教育学院、长春光机学院、吉林师范学院东北历史文化研究所、吉林省文学学会、吉林省满族文化研究会、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长春市房地局等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机关,以及吉林省真元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吉林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长春市春城酿酒公司、长春市长晖大酒店、天津市长兴国际贸易公司等热心文化事业的企业,于7月20日至26日在长春共同发起主办了“第六次全国老舍学术讨论会”。大会于7月20日在吉林大学逸夫图书馆讲学厅隆重开幕。吉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许中田同志,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吴祖光先生,全国人大代表、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先生,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博士导师刘中树教授,吉林省文学学会会长、东北师大博士导师孙中田教授,著名诗人、学者张松如教授、蒋锡金教授等出席了开幕式。许中田、刘中树、吴祖光、孙中田、胡絜青等在大会上作了发言。来自日本九洲产业大学的横山永三先生代表国外来宾的讲话,到代表的热烈欢迎。吉林省著名画家刘九洲先生向大会献画表示热烈祝贺。 从199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五次全国老舍学术讨论会到现在,短短的两年时间,老舍研究的学术成就硕果累累,在整个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内可以说是繁花似锦,一枝独秀。这期间共出版学术专著六部,美国贝勒大学的陶普义(Towery)教授于今年年初在美出版了《说书人老舍》。第六次全国老舍学术讨论会也同样获得了丰厚的收获。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和日本、美国、俄罗斯的论文计有三十篇。大会共分五个主题进行发言讨论,即:老舍研究之研究、老舍生平、思想及文学观念研究、老舍与东西方文化、老舍作品研究、跨世纪老舍研究与教学之展望。 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兰州大学教授吴小美女士在“老舍研究之研究”的主题下宣读了她的长篇论文《开创“老舍世界”诠释与研究的新局面》。全文高屋建瓴,气魄宏大,在对新时期以来老舍研究的成就与局限进行回顾与评价的同时,又指出未来老舍研究将在方法的更新与视角的拓展上多作文章,并将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提倡攻坚、鼓励驳难”为指导思想,提出了许多启人深思的学术问题和研究方向。如果说吴小美女士的发言是以严密整肃的逻辑思辩令人叹服的话,老舍先生之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先生的《再谈老舍之死》,就是以切肤之痛,真情实感地向代表讲述了一个老舍之死的悲壮故事,令许多代表边听边黯然泪下。这篇对老舍的生平、思想进行深刻剖析的长文不仅提供了有关老舍之死确为自杀的实证资料,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老舍为人为文不屈不挠,尤重气节的精当分析,提示出老舍令人心碎的“文化殉难”的现实意义和警世作用。在这个问题上与会代表发生了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应更多地从社会政治原因上分析老舍之死,但更多的学者认为从文化原因和文化意义上探讨这个问题是更有价值的。在“老舍与东西方文化”这一主题下发言的代表较多,主要涉及老舍与满族文化关系的当代意义、老舍与西方现代派、与中国传统文学、与基督教的关系等问题,或进行全面分析论述,或抓往一点切入,在方法上既有平行比较,又有影响研究,仍然延续了近年老舍研究将其纳入一个大的文化视野中进行考察的趋势,以肯定其文化风俗型大作家的定位为前提,对推动多维视角和多学科并举地研究老舍很有价值。在“老舍作品研究”这一主题下,北京人艺于是之先生的《谈老舍的〈龙须沟〉和〈茶馆〉引起很大震动。文章从老舍剧作的主要演出者这一独特角度,谈及了《龙须沟》、《茶馆》这两部传世之作鲜为人知而又惊心动魄的修改和演出历史,提供了对这两部作品和老舍创作及心理状态研究的宝贵资料。除此之外,对于老舍作品中始终充满着的悲剧意识与忧患意识、行文风格的诙谐幽默等问题,也有代表从具体作品出发,总结前人已有的成果,而从研究者个人独特的认知和体验出发,发人之所未发。与此同时,一向较受冷落的老舍旧体诗、散文和戏剧等体载作品的研究在这次会议上也受到了重视,几位论者广为搜求、细心整理、考辨源流,精当评价,显示了老舍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也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收获。跨世纪老舍研究与教学之展望这一问题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有的代表从方法更新,视野拓展角度预测老舍研究的前景,也有的代表从多年来开设老舍研究专题课收集到的有关大学生心目中的老舍形象的资料出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这次盛会其所以在长春召开,主要原因是吉林省特别是长白山,向来被认为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而老舍恰恰是本世纪最优秀的满族作家。老舍先生虽然出生在北京,而他的祖籍却是在关外的满洲。满族文化对老舍的创作具有春风化雨而又深入骨髓的影响,其作品的满族素质,即他的满族出身对作品的语言风格、风俗习惯、叙事心态等方面的影响在近些年的老舍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次会议还特地对伊通满族自治县满族民俗馆和长白山天池进行考察,与会代表普遍对这种将学术研讨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会议安排感到满意,觉得这样配合相得益彰,收获很大。 总结第六次全国老舍学术讨论会,有以下三个值得注意的突出特点: 第一,研究队伍壮大,年轻化趋势明显。参加这次会议的共有来自全国各地和日本的代表八十多人,其中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几近半数,特别是来自兰州大学、上海师大、吉林大学、复旦大学的年轻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更引人注目,他们中的一些人还作出了有一定水平的大会发言。另外,在近两年出版过专著的也不过是人到中年而已。老舍研究事业的后继有人和老舍研究者的年轻有为说明老舍研究是一项具有永久魅力而又常新的事业,令与会代表十分欣慰。 第二,提高大会的论文多从政治学社会学的研究回归于文学自身的研究,文本分析相当深细,宏观把握十分开阔,注重文化寻根意识,考辨白山黑水之间孕育起的满族文化对老舍这位满族意识很强的作家的深刻影响。注重从作家内在深沉心灵世界和思想方式去理解其人其文。 第三,学术界和企业联手办会。这次大会在科研经费极度紧张的条件下能够顺利召开,一个重要原因是有赖于热心老舍研究事业的企业的热心支持。这种科研和文化单位与企业联袂举行学术研讨会的尝试在现今条件下是有相当现实的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