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世界意识审视中国当代文学现象 如何评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我国新时期文学的思想、艺术价值以及它今后发展的历史走向,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具有宏观的艺术视野,树立起真正的现代意识,世界意识,全球意识;只有把历史转型时期的我国当代文学的变革,设置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作为20世纪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审视,许多问题的实质便有可能看得清楚些。 80年代以来的新时期文学,如果从纯文学(亦称严肃文学)的范畴来考察,至少有四大文学现象值得重视和分析研究:(一)现实主义文学在新时期中的发展变化和历史地位;(二)实验小说、先锋文学的出现,它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关系;(三)寻根文学与民族文化的探寻;(四)新写实小说的内涵、审美特征及其历史嬗变。本来嘛,通俗文学和纪实文学,当然也是新时期文学总体中两个不可忽视的分流,由于它们不属于纯文学的范畴,故暂且不论。 上述四大文学现象的先后出现是否纯属偶然,抑或有规律性可寻?它们之间呈示的相互否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说明了什么?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要着重探讨的是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问题。 二、现实主义小说的多种艺术形态 近年来,我们的不少评论家对新时期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往往不惜一谈,或讳莫如深。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或许,建国后的27年,尤其是文革10年,有关革命现实主义、两结合诸如此类的理论谈得太多了,太烂了,乃至人们一听到现实主义这个名词,就马上会联想起那些年代所鼓吹的文艺为政治服务、阶级斗争工具说、“高大全”、“三突出”,等等,那种僵化的、千篇一律的、“左”得出奇的“理论”,把现实主义涂抹得像个凶神恶煞,十分可憎。这实在是委屈了现实主义。我们有必要恢复现实主义的本来面貌。 我们谈现实主义,通常总是把现实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分开来阐述,这主要是为了行文的方便。按照我的理解,所谓现实主义精神,可用八个字来概括:“面对现实,直面人生”,不做假,不粉饰;说真话,吐真情。现实主义精神对现实主义创作来说,是首要的,缺乏现实主义精神,文笔再美,方法再好,也称不上现实主义创作。所谓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也就是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作如实的客观描写;细节的工笔描绘与意笔勾勒相结合;作者的倾向性通过场景和人物描写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的那句话,“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过去人们都把它理解为恩格斯对现实主义所下的经典性的“定义”。其实,这种解释未必妥当。现实主义文学是个颇大的门类,它包括各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等,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艺术形态,很难用一句话或一个定义来包罗万象。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艺术概括的典型化原则,只能用来阐发现实主义文学中的某几种形态,不可能阐发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切形态。 就小说而言,现实主义小说究竟有哪些主要形态呢?我想,不妨简略地谈谈我个人的意见。 第一类现实主义小说,史诗式的形态。这类作品篇幅浩瀚、题材重大、人物众多,往往出于大手笔,笼括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全貌,展示其历史演变的过程。这类反映“全景社会”式的时代史诗的作品,刻画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风尚、社会心态和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体现了作家的自觉的历史主义精神,它们是理性主义的史学与激情洋溢、充满作家个性体验的诗学的有机融合。拿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这部经典的史诗小说来说吧,作家的艺术笔触伸向了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各个层面。小说写到的1812年俄法战争——莫斯科保卫战,以及俄国宫庭、官僚阶层内部的勾心斗角,这都属于政治层面,决定着俄罗斯民族和人民的历史命运。这一政治层面融合在小说情节结构的始终,不可缺少的。小说写到当时的四大家族,别祖霍夫家、罗斯托夫家、库拉金家、博尔孔斯基家,男女主人公们的家庭、恋爱、婚姻生活,写到他(她)们在战争年代中的各种遭遇和性格、命运、人生理想的变化,艺术笔触伸向了伦理道德层面,文化层面,宗教层面,心理层面,等等。只有这种全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的艺术描绘,才可能构成小说的史诗式的宏伟规模。《静静的顿河》,亦当作如是观。 第二类现实主义小说,其艺术形态,以写普通人、小人物日常生活、悲剧命运为主,蕴含着浓郁的人道主义的思想和感情。这类小说在世界现实主义文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果戈理的《外套》、契诃夫的《凡卡》、《宝贝儿》、《苦恼》、《哀伤》,莫泊桑的《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欧·享利的《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曼斯菲尔德的《金丝雀》,鲁迅的《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故乡》,老舍的《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沈从文的《边城》、《萧萧》,史铁生的《命若琴弦》……。上述这些烩炙人口的小说,是世界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精品,以其同情弱小者的深沉思想、真挚感情和委婉细腻的文笔,催人泪下。 第三类现实主义小说,加强主观抒情性和对人的灵魂的探索,其艺术形态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亦称心理现实主义。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莫泊桑的《皮埃尔和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屠格涅夫的《初恋》,契诃夫的《带阁楼的房子》,曼斯菲尔德的《画册的一页》,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夜色朦胧》,纪德的《田园交响曲》,鲁迅的《伤逝》,郁达夫的《沉论》,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等等。上述这些心理现实主义的杰作,大多是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的。恩格斯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人在爱情中的喜悦、涌苦、骚动、不安,是无法掩盖的。每一个真诚的作家都不会放弃探索它的权利。受情是一扇充满灵性的窗子,打开它,最能窥测人的内心世界的奥秘。这里的每一篇小说,写得都是情缠意牵,深沉凝重,读之令人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