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在还没到出大作品的时候 郜:蒋先生,您平时对当前的文学创作很关心,这次又参加了92-93年度上海长、中篇小说评奖活动,集中看了不少作品。今天能不能谈谈您个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一般印象? 蒋:这次评奖,我觉得我们的小说创作整体水平,确实提高了不少。但与历史上真正一流的大作品比,还有一段距离。我一直很困惑,在我们国家,群众对文学的期望很高,政府也对文学鼓励有加,社会上设立的各种文学奖名目繁多,大家都希望产生出大作品,为什么就是没有大作品出来?我觉得原因固然很多,但最基本的原因,恐怕还是在于我们这个时代,整个精神状态不够高,精神面貌不够好,还不到出大作品的时候,没有大作品,不能单纯地责备作家,而应该面对整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素质,进行一番冷静的思考。急是急不出来宏篇巨制的。历史上出现大作品的时代,精神状态都很高涨。特别是那些优秀的作家,即使当时客观的社会生活很不理想,但他们自己总是表现出强烈的追求与崇高的企慕。所谓发愤著书,穷而后工,不平则鸣,等等,说的都是这个意思。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状态要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四人帮”对人对文艺的摧残,确实是创痛剧深。我看,到现在为止,我们在精神文化上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作家在其他方面也许可以说是解放了,但是并没有因为外在的解放,马上就获得了内在的充实和自由。这也许是没有大作品的根本原因。 郜:过去对精神文化的摧残,本质上是人的自我残害,其后果并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清,就能医治好的。在精神文化的深层,我们也许只能慢慢地去认识去治愈这种历史性的创伤。 蒋:你说得很对。以往破字当头,许多传统的好东西,包括真善美的信念,都一齐破掉了。许多作品,写得固然很不错,但是如果要追问一下作家写这些究竟要告诉人们什么,往往就问不出个所以然。这些作品中作家的精神内核,或许本身就很暧昧,是一件空的东西。比如余华的《活着》,许多人都叫好,我也觉得确实写得很动人,给我的震撼就很大。但是读过之后,静而思之,又觉得很茫然。好像作家写了那么多悲惨的事件之后,并没有说出个什么。整个小说,是一部叫人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的空心的作品。当然,这也许正是余华的特点。他的特点,就是很真诚地写出了我们现代人面对这么多的苦难情景,主体精神上竟然不知所措,因而陷入了一片虚空。这不就是暴露一个文化时代精神上的匮乏吗?问题是,暴露出这种匮乏之后,作家还能干些什么?还应该干些什么?这就不是像《活着》一类的作品可以回答的了。 郜:这最终关系到我们这个时代作家本身的精神素质问题。您刚才讲的历史上出大作品的时代,固然不可一概而论,但是从作家的素质方面看,凡是大作家,都无不以他们自己的写作,反抗各种虚无,竭力修补各种文化上的破损。他们的作品,都是一种价值的积累,信心的积累,都是一个时代甚至文明精华的总结。 蒋: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和文学状况来说,我看主要问题恐怕还是要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修复一种传统,恢复这个传统内在的精神气脉。这项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许我们今天的作家,都还只是过渡性的。他们的重要性,他们在历史上的神圣的位置,也许就在于这种过渡性。我说这些话,并不是散布一种悲观情绪。我倒是真诚地鼓励我们的作家在这个过渡时代尽自己的努力最先看到下个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曙光。我想,我们一次一次地评奖,目的就是为了恢复我们作家的信心,恢复作家自身应有的神圣的使命感。评奖当然是一种外力,关键还在作家自身。 二、我们在语言上真是愧对前辈 郜:我们刚才谈了一些比较抽象和一般的问题,最后把这些问题交给作家,是很合适的。这些问题从创作中反映出来,也只能在创作中一点一点去克服。现在蒋先生是不是谈一些具体问题,比如语言问题? 蒋:我们作家的语言,许多还不够纯正,不够美,缺乏汉语言应有的光彩。当然,语言问题绝不仅仅限于作家,也是我们整个时代和社会的一个大问题。但作家的语言不纯正,不美,说明这个大问题的严重性。作家应该是一时代一社会运用语言最好的那一批人。“五四”时期那批作家和学者,像梁启超、鲁迅、胡适、王国维、顾颉刚、罗常培、陈寅恪,他们的语言多好!可到了今天,我们的作家在语言上还树不起来。这真有点愧对前辈了。《四牌楼》的语言应该说还是不错的,但有些地方往往暴露出松懈和散漫,语言背后的底气总显不足。王安忆的《文革轶事》,也不错,作家在语言上的探索精神也很可贵。但是她的探索是不是已经很成功了?我觉得还不必早下结论。王安忆的语言很适宜于她那种带有浓厚思想兴趣的叙述,但是这种叙述对语言的运用,有时叫人读得很累,烦不胜烦,语言本来具有的轻松明净没有了,我们好像一下子钻进了语言的牢笼。还有王小鹰的《我们曾经相爱》,我不知道你对她的语言有什么感觉。 郜:不能说不好,但总是缺了点什么。无意之中在迎合社会上一般水平的语言,没有一个提高和锻炼的过程。顺手写来,看似行云流水,但是仔细一回味,就觉得驳杂不纯,是一种溱合性的语言,水份不少。我觉得这也并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在许多小说中,我们都有这种阅读上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