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比较全面、深入地考察了新时期“意识流文学”研究的状况,认为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认真探索,学术界对于“意识流文学”的品性、功能及价值有了准确的把握,文坛上出现了有中国特色的意识流文学。 “意识流文学”可以喻为近百年来世界文学交响乐中一个扑朔迷离的音符。“意识流文学”的品性是什么?怎样估价它的功能与价值?进入新时期以来,这些问题已引起我国学术界迫切的关注。 关于“意识流文学”品性的探讨 “意识流”本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它最早见之于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1884年)。詹姆斯写道:“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是一股‘流水’的隐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吧。”可是,心理学术语“意识流”是何时“流入”文艺学领域中的?瞿世镜在《意识流概论》中提出,英国小说家梅·辛克莱(1879-1946)在其评论文章中首次使用了“意识流”这个术语。她肯定英国小说家托洛塞·李查森在《人生旅程》序言中所提出的“女性现实主义”,要写“被沉思默想的现实”,“思想和信仰的真实”的观点,并把李查森的小说称为意识流小说。这是英语文学批评理论中引进“意识流”概念的源头。 然而,法文中没有直接相当于意识流这一名词的同义语,德文中虽然有一个恰当的同义语,但它几乎完全限于形而上理论文字中使用,俄文中的“意识流”这个词也只是在后来才有的。于是,用法文写作的批评家常采用“内心独白”,德文用“经验谈”。俄文——“内心独白”与“意识流”并用。这里,就很容易发生语义上的混乱。一些批评家们几乎不加区别地使用“内心独白”与“意识流”,这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概念:意识流即内心独白。事实上这两者是应当区分开来的相关概念。 关于意识流文学品性,有“技巧说”与“文体说”,还有“方法说”与“原则说”,“流派说”与“思潮说”。王泰来认为,“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以与传统的写实方法不同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小说”。“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传统创作手法。”“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这种手法的表现形式变幻无穷。”①柳鸣九在《关于意识流问题的思考》一文也写道:意识流不是一个流派,而是一种方法。它之所以不是一个流派,不仅因为它既无统一的理论纲领,又无具体的组织形式,甚至连运用了意识流的作家们之间起码的横向联系也不存在。 瞿世镜在其《意识流概念》中则认为:意识流文学也许不能算是一种流派。因为,即便是正统的意识流作家,其观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但也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艺术手法或方法。因为经典的意识流文学作品中,还表现出一定的思想观念、对于人的意识、人的本质以及社会历史的看法。他提出“意识流思潮”的概念。而“所谓‘意识流’小说,就是描述人物心理活动的流动性、飘忽性、深刻性和层次性的小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多层次交错重迭的复杂的文学样式。”这种观点使人联想起陈琨关于意识流的阐释:“意识流方法,用最简单的办法讲,就是在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事件的发展时表现了复杂的层次,用许多层次的交织形成再现生活的一种新的方式……意识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并不仅仅是一种表现的方法,而是对人和现实有了不同了解的结果。意识流方法的出现并不是诸如内心独白等方法在量的基础上积累的结果,而是一些带有根本性的文学观念发生了质的演变的产物。”看来,在这样的关于意识流文学本性的阐释中,思维取向在层次上渐渐升华,由方法方式而观念本质。 以上几位学者在对意识流文学本质特征探讨中都是反“技巧说”、反“流派说”而主“方法说”或“思潮说”。这是国内学术思想的一条流脉。也有学者肯定文学意识流是流派,是技巧。袁可嘉就认为: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艺的许多部门(特别是小说和电影)广泛运用的一种写作技巧:让人物的精神世界——特别是深埋在内心的隐微活动——如实地、自发地展现出来,作家退出小说,人物直接表白其意识。本世纪20年代起,意识流技巧在小说、诗歌和戏剧等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小说方面更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流派。他指出,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小说中影响较大的一个流派,它曾流行于本世纪20-40年代的英、美、法等国家。40年代以来已不存在独立的意识流派别。但它对战后法、美的新小说也颇有影响,不同倾向的作家大量运用意识流手法,或写正常意识、或写错乱意识,或写颓废情绪。②袁可嘉关于意识流文学的阐释已进入国内某些教科书及其参考书之中。例如《西方现代哲学与文学思潮》一书中就有这样一段文字:意识流是兴起于西方(并主要流行于西方)的现代文艺的一种形式。它以自由联想、内心独白、旁白、全能描写等方法来描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事件发展层次,由于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层而被创作者称为“心理现实主义”。 如果说,关于意识流文学品性的阐述中所出现的“技巧说”、“文体说”、“方法说”、“流派说”等等在文艺学理论形态上自有意义,那么在文学批评实践中,更具实际价值的乃是作为诗学手段的意识流与内心独白、与精神分析、与“心灵辩论法”、与透视方法、与传统的心理描写在诗学品格意义上的区分与关联;作为人的心理活动客观形态之一的意识流与梦幻、与心理结构、与潜对话等在哲学本体意义上的相干性与相关性。这些层次上的学术探讨,无疑对于文艺学中的诗学研究、文艺心理学研究及美学研究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