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爱国主义一直是我国古代文学高扬的主题,产生了不少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留下了许多传诵千秋、激荡人心的佳作,构筑成壮丽辉煌的爱国主义文学长廊。就内涵看,我国古代爱国主义文学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第一,忧患意识。忧念国家、关怀民众,从来是爱国主义文学的重要内容,更何况中国的士人与生俱来就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细致地分析,这种忧国忧民的思绪又可分几点: 首先是对国家、政事的关注,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切。如屈原担心国家的败亡:“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身经安史之乱的李白“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面临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清代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发出焦虑的呼唤:“瓜分豆剖迫人来,同种沉沦剧可哀!太息神州今去矣,劝君猛省莫徘徊。” 其次这种忧患意识也表现在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与同情。“民为邦本”,这是古代士人对国家和人民关系的深刻认识,古代凡爱国的文人,无不在作品中表达对民瘼的关注,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同情。象杜甫的《兵车行》、《三吏》、《三别》伤时念乱,悲天悯人。白居易的《新乐府》、《秦中吟》,直陈民瘼,悲愤痛切。范成大的《催租行》、《后催租行》和《四时田园杂兴》中的某些诗章揭示民苦,触目惊心。以后这种表现已成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 再次,忧患意识也反映在对黑暗腐朽势力的斥责。杜甫曾大呼:“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而屈原更是与楚国黑暗腐朽势力斗争的楷模,《离骚》中时时可见对群小的斥责:“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又如南宋胡铨的《戊午上高宗封事》,真可看作是一篇义正词严,使“当日奸谀皆胆落”的檄文。 此外,革新政治也是爱国文人忧念国事的具体表现。象王安石歌颂元丰革新的诗歌和他与守旧派进行论战的散文,均体现出革故鼎新的精神。清末革新派人士,以文学抒发他们的改革意愿,在挽救民族危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梁启超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第二,献身精神。具体地说就是忠诚并报效国家、民族,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这是中国士人爱国主义精神最集中的体现,也是我国爱国主义文学中最为闪光的部分。 这里首先是忠诚,无论在多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也始终不渝。《汉书·苏武传》充分展现了一位严拒各种威胁利诱,牧羊北海,苦守十九年,坚持民族气节的爱国英雄形象。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郑思肖“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均表现出对国家民族的忠贞不贰。 报效国家是古代爱国主义文学家的共同志向。唐代陈子昂就发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豪迈慷慨之音。北宋王令表达了“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我无万古名”的建功立业愿望。陆游更是“一生报国有万死”,82岁高龄还“一闻战鼓意气生”。辛弃疾写下《美芹十论》、《九议》等文,积极向朝廷献计出策。 第三,抗争态度。这里主要指抵御外侮,反对投降,力主恢复。由于历史的局限,古代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分合更替之战不断,骚扰与反骚扰的战争时时发生,对此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进行分析。而到了近代,中华各民族团结一心,抵御外侮的斗争更为波澜壮阔。因此,纵观整个中国文学史,抵抗侵略,反对投降,力图恢复就成了爱国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反映抵抗外族侵略,捍卫社稷河山的正义之战是这方面常见的题材。屈原的《国殇》就是一篇代表作。它描绘了战斗激烈悲壮的场面,歌颂了为国奋战而捐躯的将士,表现了“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的英雄气概。又如近代有关鸦片战争抗英的诗文,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抗击外侮,不畏强暴,敢于战斗的抗争精神。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张维屏的诗歌《三元里》和无名氏的散文《广东军务记》。在这类抗击侵略的作品中,还时时可见誓破强敌和必取胜利的气概和信念。如岳飞《满江红》中“壮志”、“笑谈”的誓言,陆游《金错刀行》“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感喟,就是自信的例证。 在反抗外族侵入的诸作中,有不少揭露斥责敌人暴行的篇章,更激发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憎恨。身历国家破亡的元好问,有不少诗作记下了元军屠杀掳掠的罪行,如“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汪元量的《湖州歌》等作品也有类似的描写。近代越伊优亚生的《镇城惨劫》揭示了英国侵略军在镇江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 既是主张积极抗敌,那么反对妥协投降,也必然是爱国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每当外敌入侵,民族矛盾尖锐时,主战或主和就成为民族或国家内部斗争的焦点。纵观两千年的文学史,爱国文人均为主战派,他们以诗文歌咏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求和苟安。有的甚至为坚持民族气节,不惜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南宋初期的李纲在诗中明确指出:“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殊方?中原夷狄相衰盛,圣哲从来只自强。”斥责退避,主张自强,表明坚决抗战的态度。大诗人陆游面对南宋小朝廷的求和苟安发出深沉的浩叹:“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接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在近代诗文中,斥责清廷向帝国主义屈膝抗降的作品更是屡见不鲜,象“魏绛和戎且解忧,风人慷慨赋同仇。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市谋。”(张维屏《三元里》,“惊见羽书传昨夜,忽闻和议出崇朝。秦淮花柳添憔悴,玄武旌旗空寂寥。往事何人更愤切,不甚呜咽独江潮。”(陆嵩《金陵》)可谓堂堂正气,慷慨愤切。此外,象魏源的《寰海》、黄燮清的《黄天荡怀古》、越伊优亚生的《万民含愤》、金和的《盟夷》等都是斥责投降卖国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