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十六世纪,在欧洲大地上发生了一场影响巨大的文艺复兴运动,首先从意大利开始,然后波及英、法等国,由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带来的人文主义思潮动摇了中世纪封建制度与教会的意识形态,向人们展示了新世纪的曙光,虽然它冠以复兴古希腊文化之名,而实际上却是全新的哲学和文艺思潮。与此同时,在古老的中国,明王朝的腐朽统治正导致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境地。一方面,维系千年的封建体制已经日趋没落、摇摇欲坠,而另一方面,在江南一带,自发地形成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它的范围虽然只局限在江南地区的工商业城镇,但它的影响却非常深广,特别是在哲学和文学领域。新的生产关系带来了意识形态的变革,于是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也悄然兴起了一股新的文化思潮。它首先在哲学思想领域向传统的理学提出了挑战,在文学领域,一方面借复古的旗号向毫无生气的台阁体诗和时文发动攻击,另一方面则利用戏曲、小说这类非正统的文艺形式呼唤人性解放、歌颂自然真情。明代的文学在经历了百余年的沉寂之后,终于走向了真正的繁荣。这样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思潮,实质上是一场与资本主义萌芽密切相关的思想启蒙运动,因此可以称为明代后期中国的文艺复兴。 中国的文艺复兴,虽然从内容到形式都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所不同,但在大致相同的年代里,东西方同时产生了一批哲学巨人和文艺巨匠,也同时创造了一大批艺术典范,如伏尔泰与李贽、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十日谈》与“三言”、“二拍”及《金瓶梅》、《唐吉·诃德》与《西游记》等等,这种现象看来并非纯粹的巧合。 一、新思潮的源起 当西方人开始怀疑和动摇神的权威时,中国的文化巨子们也向传统发起了挑战。 明朝中叶以后,中国已步入封建社会末世,一些有眼光的知识分子逐渐觉醒,他们模糊地意识到大厦之将倾,历史正处在转折关头,陈旧的伦理道德观念及现存秩序,已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这些觉醒者开始对旧的文化传统进行清算,他们由对现实的不满,进而转向对千百年来维系人心的“道”加以否定。这样,明代中叶以后思想文化领域里就生成了三种进步的思潮。 首先是泰州学派的异端思想。泰州学派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第一个启蒙学派,王艮、何心隐和李贽为其代表。他们从王守仁的“心学”对道的抽象阐释中,逐渐发现其现实内容,进而揭示了现实存在的不合理,于是“心学”中出现了反道学的思想。首先,它否定了道学所捏造的人性先天差别,从而揭露了封建等级制度的荒谬性。这种包含平等意识的观点,代表了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市民的要求,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其次,它认为“饮食男女”是人的天性,驳斥了道学的禁欲主义。第三,它否定了儒家经传的权威性,提倡大胆怀疑、独立思考的精神,具有思想解放的积极意义。 左派王学的开创者王艮首先向圣人之道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所谓圣人之道与百姓日用没有什么不同。李贽更是一位离经叛道的思想家,他被时人视为异端,因为他猛烈攻击封建礼教,揭露道学的虚伪和社会存在的不合理,甚至大胆嘲笑“圣人”和儒家经典。他认为人是天然平等的,无所谓圣凡之分。他还公开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说教,提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进而肯定人的物质欲望,强调“任物情”(即个性自由),强烈反对用礼教去束缚个性。这些思想明显地体现了市民阶层的要求。李贽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也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启蒙思想家的代表。 明代后期,还产生了东林党为代表的社会政治思想。东林党是进步的政治和文化团体,由部分中下级官吏、中小地主和知识分子组成,其主要领导者多出自江南的工商业家庭,他们关心朝政和民生,并且清醒地意识到明王朝的危机;他们不满于现实的黑暗腐败,却企图通过清议来匡救世道。通过讲学和聚会,他们指点得失、反对暴政,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市民运动,唤起了一部分人的社会良知。东林党的活动,可以说是明代后期社会的一次政治和文化运动,它表面上似为传统书院制度的继续,而实质上蕴含着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内容,是继泰州学派而起的规模更大的政治文化思潮。东林党的活动衰微后,继起的复社形成了更广泛的集会活动,他们以“复兴古学,务为有用”相号召,实际上继承了东林党的活动,具有启蒙思想色彩。 另外,明代后期由于西方科学文化的输入和中国传统科学知识及生产实践的积累,产生了一批杰出的自然科学家,他们抱着忧国忧民的感情,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其杰出代表有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方以智等。特别是徐光启,他曾直接从西方传教士那里接触过西方的近代科学知识。他们在医学、天文、历算和农田水利等方面的发现和创造,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且他们在研究著述中所体现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和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成为明代后期思想启蒙运动的一部分。 明代中叶以后的文艺复兴运动,正是在这种适宜的气候土壤中展开的。它所具有的启蒙色彩,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新的社会意识在文艺中的反映。 二、明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纵观明代文学的历史,可以弘治、正德年间为界截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明初到明中叶的一百多年,社会比较安定,经济获得了恢复和发展,而文学创作则成就甚微。传统的诗文创作走向了衰落,除了元明之际出现了宋濂、刘基、高启这样几位有成就的诗文作家外,此后百余年,文坛都很暗淡。明清时期最主要的文学形式——戏曲和小说也同样步入了低谷。元明之际长篇章回小说形成伊始就产生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巨著,但此后很长时期却毫无建树;从元末走向衰落的杂剧到了明代更趋式微,一度沦为宫廷文人的案头游戏;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的传奇,在明代前期则成为士大夫文人卖弄学问、炫耀文彩、甚至注解理学的工具,创作上形成了以骈丽派为主导的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