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410(2002)-05-0055-05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1]的“植立之兽”[2]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同时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它首先要表现为主体性,即人作为人所应该具有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衡量一个人精神进化程度,主要看其主动性的强弱;衡量社会的进化程度,就是看其多大程度上容许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根据人的主体性是压抑还是解放,在文化创造过程中,传统中国形成的是依附型的臣民文化。 在传统中国,以往数千年的社会伦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的绝对认同,是对人的独立性剥夺,理性的削弱,自信的压抑。这就造成中国数千年来的臣民文化强调礼制、官本位、伦理观等等价值观。其主要特征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为其人,人的主体性在最大程度上被抑制,甚至被扼杀,最终造成了个体消融于群体的依附型臣民文化下。总之,在依附型的臣民文化下,把人定义在两个乃至多个的社会等级伦理关系之中,扼杀了人的个性和主体意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这就使个人缺少自由的创造力,文化缺少创造的生机。造成这种后果,是有其深刻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封建经济的存在,是产生依附型的臣民文化最广阔、最深厚的基础。封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地主除了拥有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外,还对农民有不完全人身占有,即超经济的强制。“农民对他们的人身依附是这种经济制度的条件。”在中国封建社会,地主和佃农之间的尊卑关系,正是君臣与平民之间等级森严的尊卑关系基础,同时也是臣民文化的产生基础。封建经济的另一特征,是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然经济,落后的闭塞的保守的小生产,以及与此适应的低下的科学文化水平,这同样也是臣民文化存在的基础。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韩非子也说:“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儒、法两家都提倡愚民政策,封建统治者在思想上实现最大化的压抑人和主体性。(2)封建社会政治结构是产生臣民文化的一个广阔的、深厚的基础。封建社会政治结构主要是以色彩浓厚的宗法制度和高度发达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主要特征,对臣民文化的产生、形成影响巨大。首先,社会结构宗法型特征,它强调“礼”即“分”。强调“重义轻利”,这就造成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教”的修身养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等等。其次,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它强调专制权威,造成浓厚官本思想,使人存在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个人自信心缺乏等等。至此,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把中国文化,由多元化变为一元,思想上不允许“异端”出现。学术上要封建知识分子埋头故纸堆,埋头八股,从而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中。 时间的车轮已经碾到21世纪了。在这个世纪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持久的变化,个人的主体意识同样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各种因素影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还用那种个体消融于群体的臣民文化来构建建全社会的文化模式,那无疑是不合时宜了。那么该用哪种模式来作为当今发生变化了的社会文化呢?笔者认为,这必须是尊重个体主体性的公民文化。 2. 对民主型的公民文化的认识 在现代中国,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日益指向成熟的市场经济。按一般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市场经济下,社会经济发展与民主型的公民文化的形成、成熟存在着正相关的联系。瞻望经济前景,从二十一世纪初到中叶,我国经济的发展将使民主型的公民文化进入形成、成熟时期。 民主型的公民文化是在人的主体间的平等,认识客体不受限制下所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的主体性的回归、理性的加强、自信的建立。在公民文化下,人应该自觉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的价值,并根据个人条件和意愿去设计、创造人生,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人在充分发挥主体性时,也必须遵循相关利益者的原则。个人的主体性与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是分不开的。一个珍惜自己的主体性的公民,也必会尊重他人的自主性(相关利益者的原则)。如果你不尊重他人的自主性,你的自主性就无法得到保障。一个人的自主性增强,也就意味着他的责任更大了。如果说自主意识将使人摆脱社会、他人、自然对自己的奴役,那么责任意识将使人慎用自己的自由权。公民自由权愈多,其责任就愈不可懈怠。 总之,在民主型的公民文化下,它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的回归,“我就是我不是你”,强调的是相关利益者原则。那么,实现由人的主体性的压抑到人的主体性的回归转变,即由依附型的臣民文化到民主型的公民文化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市场经济及其相应的经济发展,是依附型的臣民文化到民主型的公民文化转变的基本驱动力。市场经济无论如何定义和解释,其首要的含义应是一种经济自由运行的市场机制和以公民个人为基本单位的大众平等的经济参与过程,它内蕴着丰富的平等、自由精神。在从依附型的臣民文化到民主型的公民文化转变的过程中,正是民主型的公民文化形成的基本驱动力,首先,市场经济造就了公民的主体性。市场经济使大量的个人和组织摆脱了政治权力的束缚,成为非政治的生活主体,也就是市场经济支持下社会的主体,其次,市场经济塑造了公民的意识形态。市场经济下的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世俗化、个体化。世俗化是人越来越少相信和依赖外在的力量,世界越来越多地成为经验中的世界。个体化是个人不断地挣破一个社会共同体所强加的各种外在规范,努力地在生活中体现个人意志。市场经济中交易的发展最快地实现着这点。最后,市场经济及其相应的法治拓展了公民的活动空间。市场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多元化的经济形态,这决定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在高度政治的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直接是政治生活,市场经济及相应经济发展让人们冲破政治囚笼,拓展了活动空间。同时公民的种种活动却又必须遵循严格的游戏规则——法律,在这个游戏规则庇护下,我们才有真正意义的平等和自由,公民的活动空间才是无所拘束和无限扩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