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02)04-0046-03 英国学者柏克的《法国革命感想录》堪称近代保守主义的原典,里面阐释的六个主要 问题是:尊重宗教并使之为国家所承认;政治改革与社会改革不得侵犯个人权利;不能 以革命的平等观念取代等级和地位的差别;确认私有制是神圣的制度;承认社会是一个 有机体;保持同过去的连续性,尽可能使变革逐步进行而不打乱原来的正常秩序。英国 保守党理论家塞西尔在《保守主义》里概括英国近代保守主义由三个部分组成:守旧思 想,即所有的人内心所固有的不信任未知事物和眷恋所熟悉事物的思想;王党主义,即 维护教会和国王,尊崇宗教和权威的原则;帝国主义,即热爱国家和热爱国家的团结。 这两位所阐释的保守主义理论,长期成为保守主义的思想基础。在他们那里,保守主义 显然并非不要变革或是要求变革较少,而只是要求变革范围于特定的价值取向之内,即 在尊重传统、尊重权威、民族主义等范围之内。按照保守主义的经典原义来衡量,保守 主义在近代以来的中国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其势力不是太弱而是太强,其理论纲领和政 治实践是系统、顽强和有力的。固守着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固守着传统社会观念 与人生目标的亿万民众,是保守主义存在的社会基础。 一 以文化保守主义而言,早在辛亥革命以前,就已形成三股很有影响的潮流:以《劝学 篇》为代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旗帜,以扶纲常、复名教、正人心为号召, 维护以孔孟之道为主干的传统思想;以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庸注》、《大学注 》、《论语注》为代表,图谋通过对儒家学说进行新的解释,给它注入新的生命力,建 立孔教,树立一种足以压倒旧权威的新权威;以《国粹学报》为代表,倡导国粹主义, 努力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积极资源,给正在进行的革命运动提供道德之源泉。这三 股潮流分别以封建卫道者、君主立宪主义者及投身于反清的革命者为其载体,但是,在 坚持文化本土主义,坚持认同本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及若干内容方面却是一致的,都具有 保守主义的根本特征。 自辛亥革命爆发以来,上述三股思潮各自沿着自己的路线向前发展。首先是传统的卫 道派,袁世凯统治时期遍及全国的各种孔教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辜鸿铭及东方文化派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肯定和提倡,国民党南京政权建立后发动的新生活运动,都是此 一派的继续;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运动,50、60年代台湾的中华文化复兴 运动,是两个新的高潮。其次是力图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生命的新儒学运动,从梁漱溟的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到熊十力、马一浮、冯友兰、钱穆等构建的新心学、新理学、 新史学,到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所构建的新儒学,较之前一股思潮影响更广泛和更 深刻。再次,国粹主义派在辛亥革命以后,逐步演化为在各个专门学科领域内对传统文 化资源的发掘、清理和研究。数十年来,包括易学、尚书学、诗学、礼学、公羊学、左 氏学、论语学、孝经学、孟子学在内的经学研究的成就;包括甲骨学、金石学、声韵学 、训诂学、文法学在内的语言文字学在内的成就;包括古代正史、别史、地志、敦煌学 在内的史学研究的成就;包括先秦诸子、汉魏两晋南北朝诸子、隋唐佛学、宋代理学在 内的诸子学研究的成就;包括古文、白话文、骈文、古诗、词学、曲学、古典戏剧小说 在内的古代文学研究的成就,为文化保守主义的存在与活跃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就政治保守主义而言,从清末梁启超的《开明专制论》、康有为的《虚君共和论》, 到袁世凯的帝制,到国家主义派的活跃,到国民党军政、训政的实施,到30年代新独裁 论、新法家理论的提出和40年代战国策派的登场,到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四 人帮”封建法西斯主义的横行,一直到80年代后期一些学者新权威主义的提出。贯穿于 其中的,正是对中国传统政治内核的认同与呼应,这就是主张依靠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 ,确保行政权力对于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的全面控制和全面支配。 二 一百多年来,中国处在一场激烈的社会大变革之中。各种力量都对现状不满,但现代 化运动却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力量有限。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新军阀取得的统治地位以及由 此而引起的社会动乱,并非反传统,他们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传统的东西。构成 社会大变动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波澜壮阔的现代农民战争、现代农民运动,他们所追 求的是大家有田耕,大家有饭吃,这也并非全盘反传统。以都对现状有所不满而将这三 种路向迥异的运动都放在激进主义范畴之内,这个激进主义便失去了和保守主义相对应 的应有涵义。真正改变传统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规范与结构,而代之以与现代文 明相适应的新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规范与结构的激进主义在百年来的大部分时间 之中,实际上是相当弱势的。 这种弱势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首先,中国百年来现代化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 会力量都相当弱小,文化力量稍大一些,但同经济、政治、社会力量一样,僻处一隅, 这就是: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及沿江、沿铁路的一些大中城市,处在广大内地与广大农村 的包围之中;基本上局限于接受了新文化洗礼的少数新型知识分子及投身于实业、政界 的少数新人,他们也处在广大继续为传统观念所支配的下层民众的包围之中。其次,中 国现代化运动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殖民者的入侵,之后,在推进中国现代化方面起了重 要作用的,有和传统政治力量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具有垄断性的国家资本力量,有从买办 、官僚、地主转化而来的民族资本主义力量,有不仅与社会化大生产同命运而且不懈地 为使现代化成果为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新的社会力量,这几支力量的主观意图、利益原 则、行动方式互不相同,严重的冲突和内耗,又不能不削弱本已有限的现代化力量。再 次,中国现代化运动内部,也渗透了大量非现代化的成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几乎 与此同时开始的资本积聚,中国以机器大工业建立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从一开始便是同 君主官僚专制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同传统的地租剥削及超经济强制力紧密结合在一起 。它造就了国家垄断资本,同时堵塞了被无情剥夺的广大农民转变为以商品经济为业的 新式农民的道路。外国资本依靠强权通过不平等条约对中国掠夺性的盘剥,民族资本在 重重高压下也将自己的负担转加到农村与农民,造成了同样的结局。这是中国现代化运 动长时间处于劣势的内在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