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2)04-0159-07 论及大众文化,首先提几个倾向性较强的问题:中国非工业时代或者非市场经济条件 下有“大众文化”吗?如果照搬西方的“大众文化”概念,强调大众文化的生存境态的 “市场性”(市场需求第一)、生产目的的“盈利性”(投资效益至上)、制作手段的“资 本性”(资本运作垄断)和“制作性”(机械复制、批量生产、科技含量)、传播方式的“ 广告性”(广告策略、媒体炒作)和“垄断性”(文化资源及文化市场垄断)……那么,很 难将中国长期存在的“下里巴人”文化或者民间文化归入“大众文化”范畴。如明清时 代的小说;20世纪,特别是该世纪50到70年代的在“文艺为大众服务”口号下出现的文 艺作品,如“大跃进”诗歌、“山药蛋”小说甚至“革命现代”京剧。但是,如果接受 西方的“大众文化”的一个概念“popular culture”(另一术语是“mass culture”) ,并将此术语译为“流行文化”,把“流行性”作为大众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它与中国 百姓长期接受的“喜闻乐见”的下里巴人文化、民间文化有何异同呢?如果强调大众文 化的市场经济特性,由主流意识形态,特别是由商家与行政机关合作,甚至完全是政府 行为的文化品(注意,在此不用“文化产品”或者“文化消费品”术语,目的是强调此 类作品的“计划经济”特质),如“春节联欢晚会”和一些影视作品是否也应该纳入“ 大众文化”呢?如果强调大众文化产生于工业时代或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及传媒时代 、广告时代的“现代性”甚至“后现代性”,大众文化的消费者理所当然主要是市民, 它可以纳入“市民文化”中,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乡镇企业的20多年的崛起和 持续了20年的上亿农民涌进城市的“民工潮”成为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最奇特的“城乡结 合”风景,城市文明与工业文化渐渐与乡村文明与农业文化合流,今天的农民文化中是 否也有当下知识分子谈论得最火爆、与法兰克福学派或哈贝马斯、阿多诺等域外学者的 “大众文化理论”相关的“大众文化”呢?如果强调大众文化的世俗性、民间性和文化 层次和审美水准上的通俗性甚至低级性,认为大众文化是“群氓”的文化而不是“群众 ”的文化,那么,知识分子(其中包括所谓的具有启蒙大志的精英知识分子)是否也是“ 大众”中的一员,是大众文化的消费者呢?甚至还可以发出这样的疑问:目前被界定为 大众文化产品的那些商品,如生活类期刊、休闲性影视、搞笑性晚会等,是否真的具有 人们,尤其是国人已经习惯了的“文化”概念中的文化意味,特别是“有文化”常常与 “有教养”等同的“文化”意义?是否应该如有的文人退而求其次甚至带有歧视地把它 们定为亚文化圈或者泛文化中的商品?……之所以提出这些问题,是想说明西方语境中 的大众文化概念进入中国本土后发生了巨大变异(这里让我想起了那句有点自以为是的 老话:“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稳定性,对外来文化具有巨大的同化作用。”所有外来文 化进入后中国都有与中国文化“契合”的相同命运,如佛教文化进入中国与道教文化的 “契合”。)特别是现实中国,存在着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人群、不同阶层甚至 不同职业之间的巨大的文化差异;中国的市场经济也非完全的自由竞争的资本经济。所 以,只能从中国现实境遇出发,进行“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研究。这一点,正是目前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者,特别本身是精英文化的代表,又生活在“西学东进”的狂潮中的 学者极端忽略的。 今日中国的大众文化,不只是“舶来品”,也不只是历史传统,如通俗文化传统的回 光返照,还是改革开放特定时代的产物,特别是受到极端压抑的国人的自主意识和文化 的自主意识觉醒的产物。这三者都会带来生长的“极端”,造成其生态环境的复杂。以 致目前大众文化的利弊相生,甚至有的从短期看是利,却有损长远利益。如目前在学界 争论最激烈的重视“当下生存关怀”与重视“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两大派别,从现实 看,“现实关怀派”更适合今日国情,却难逃“急功近利”之嫌;从长远看,“终极关 怀派”似乎更有用,却带有“不食人间烟火”之弊。 目前中国大众文化的制作者很多属于精英文化阶层,甚至有些还是唯美的先锋艺术家 。不可否认“盈利”是重要甚至全部目的。但有一点值得赞赏,他们改变了“在天上飞 ”的自欺欺人的理想主义立场,不再奢谈精神,正视起“生存是目前国人最大的问题” 的现实,务实地为大众“制作”文化消费品,不仅使自己富起来(如同“先让一小部分 人富起来”的改革政策一样,他们的富裕可以刺激其他人(文化人和普通百姓)的创造财 富的热情,务实地工作),更可以为大众提供“快餐文化”。虽然快餐式的大众文化产 品确实如有人所言如“精神麻醉品”害处多多,但如果当作药品,能够镇静甚至止痛, 这正是竞争时代的国人所需要的。尽管改革开放已20年,国人务实多了,但对现实生存 的重视仍然不够,特别是文人,重精神轻物质、重未来轻当下、重结果轻过程的自命清 高的“旧习”仍然严重存在。 如果套用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确实应该对具有世俗性、他律性、平面化、感官化等特 点的大众文化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因为工业时代及电子时代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 大众文化产品确实可能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使文化丧失必要的“意义”,甚至严 重缺乏理性的人应该具有的“意义追寻”,还有可能在机械复制的非人性化的虚拟狂欢 中制造出新的神话甚至独裁,即不利于人性的健康发展和人类文明社会的多元化演进。 说得更严重一点,缺乏人文精神及人文关怀的大众文化不仅可能剥夺掉人的思想的自由 ,还可能剥夺掉现实生活中的人有选择自己的生存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自由。如本文第一 段所言,尽管中国的大众文化已经存在了近20年,甚至在90年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 煌”,但实际上却不可能与当时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面对并体会到的大众文化完全相 提并论,两者的生态大相径庭。中国当前的大众文化具有相当明显的“中国特色”:受 到经济实力、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制约。整个东方艺术都以“意义哲理追寻 ”为最高境界,中国更是一个富有“意义大于娱乐”、“理想重于现实”传统的国度, 才有“立意高远,境界自出”、“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等人品高于文品的艺 术价值观。“君子不言利”的清高是中国文人既传统又正统的生存方式。普通百姓也有 “附庸风雅”的习惯。精英文化无论是否是主流文化,中国文人都有强烈的济世救民的 “教师爷”、“救世主”情结,主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强烈的“入世”的参与意识的驱使下,中国文人 常常不顾老祖宗的做人要“温柔敦厚”的教诲,既想对老百姓进行“人文关怀”,自己 又追求“超凡脱俗”的生活境界。他们会主动成为在他们看来完全是“平庸粗俗”的大 众文化的打击者。因此近20年来很少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唯财是举、盈利至上”。 现实生态中意识形态的力量十分强大,既要物质文明也要精神文明建设是基本国策,经 济改革也没有采取市场完全放开的政策,国家及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还十分强大,不会 让大众文化放任自流。因此大众文化只能在官方主流文化和民间精英文化的夹击中生存 。另外,中国的大众文化的受众的文化素质较低,生产大众文化的技术及手段也十分落 后,如广告业虽然在改革开放后迅猛发展,但中国的广告技术仍较落后、大众文化生产 运营中常常出现非科学的媒体“炒作”而“帮倒忙”的现象,如近年爆炒贺岁片结果使 观众人数锐减。加上资本并不巨大,难有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下的“垄断”资本出 现。中国的大众文化生产机构几乎还如同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小作坊”,还未形成真 正的大众文化产业。如国产影片的生产运营无论从资金到技术与好莱坞影片相比都完全 是小巫见大巫。在这种生态下,法兰克福学派发现的那些大众文化的弊端,并没有完全 显现出来,也很难完全在异国他乡显现。因此目前,我国大众文化最大的弊端并不是意 义的缺失,而是因为发育不全“小打小闹”而造成的生产技术的落后,从而导致大众文 化自身语境中而非精英文化价值系统中的“品位”的降低,不但导致爱大众文化的受众 的远离,还为恨大众文化的精英文人创造了攻击的理由。如制作者太“媚俗”,甚至有 少数人迎合人的低级趣味,视大众为“群氓”甚至“文化盲”,产品的文化品位太低, 媒体炒作时还试图采用欺诈式“销售”,制造大众文化“泡沫经济”,导致“亚文化” 产品流行。这不仅会误导大众,还会严重降低国人的审美水平和民族的文化水平。如目 前中学生文学的流行就会严重伤害文学的艺术性,还会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