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2)02-0034-03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一批学者型的马克思主 义者开始出现在中国的文化舞台,他们不仅具备了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而且有 很深的中学根底。他们一方面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整理继承,另一方面又积极 参与文化论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各种文化思潮,对错误的文化 观进行批判。尽管他们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但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为马 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解决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血雨腥风笼罩着中华大地,内忧外患,使中华民族再一次 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共产党人响应时代的召唤,积极投身于救亡图存的伟大运 动中,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在文化战线上,一批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相继崛起, 如郭沫若、范文澜、杜国痒、侯外庐、胡绳、艾思奇、张岱年、赵纪彬、吕振羽等人。 这些人早年所受的都是正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很深的中学根底,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 的感情。但是他们又都是五四以后成长起来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在对五 四新文化运动进行的反思的基础上,他们逐步克服了五四时期一些人对待传统文化的虚 无主义态度,同时,也对当时存在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给予了批判,并开始自然地用马 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梳理、研究和评析,出现了一批重要学 术成果。 在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中,郭沫若无疑具有重要地位。“五四”时期,在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看法是,尤其是对孔子与儒学的评价上,郭沫若表现出与新文化运动倡导 者不同的价值取向,着重对“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的发掘和清理。因此才有他独树一 帜的“尊孔崇儒”主张。在文化重构过程中,批判封建主义文化与发掘民族文化的“传 统精神”二者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同样具有文化战略意义。三、四十年代,作为马克思 主义者的郭沫若,仍然致力于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所蕴藏着的民族精神的挖掘、 提倡与弘扬。当然,无庸讳言,他对孔子和儒学的评论,也不免有溢美之处。但是,郭 沫若的尊孔崇儒与当时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不同,他不是要复古倒退,而是以唯物史观为 指导,努力从孔子儒家的丰富文化遗产中汲取有益于新文化建设的养料。这种态度无疑 是正确的。 作为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范文澜在40年代出版的《中国通史简编》和他的 其他著作中,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都坚持“用马列主义的尺度,估量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批判地采取优秀部分来丰富中国无产阶级的新文化。”[1][298]从这一原则出发,范 文澜对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各派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评价。 侯外庐和杜国痒都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三、四十年代,他们致力于整 理和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取得了巨大成果。尤其是侯、杜等人合作完成的《中 国思想通史》,对先秦经两汉至魏晋南北朝的思想史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评价。它与几乎 同时出现的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及翦伯赞著的《中国史纲》,在当时引起了 学术界的注意。因为他们都具备了对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整理和挖掘了中国古代文化 中的优秀成果。侯外庐在此前出版的《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的写作中,遵循的根本原 则是“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从而作 出科学的论断。”[2][266-267]具体来说,首先要对文献进行严格的考订与审查,其次 ,实事求是地究明“古人用语的实在所指”,庶不为“文字符篆”所蒙蔽。这实际上就 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即从实际材料出发,进行论述,不凭虚幻的想象与无根据的推断。 在三十年代的哲学和文化论争中,一些人常常把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革命的精神同严 肃的、科学的态度对立起来,以为要进行批判就是“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艾思奇 认为,真正的批判包含学习、纠正和发展三个方面。他针对当时文化界存在的“左”的 错误倾向,指出:真正的批判是一种前进的批判,“简单的否定在表面上是‘透底’否 定了旧文化,实际上是阻止了新的前进。”[3][379]艾思奇把“真正的批判”的态度贯 彻到对待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1938年9月,他发表《共产主义者与道德》一文,阐述 了共产主义者与道德的关系及其对传统道德的态度。艾思奇指出,真正的唯物论者,在 人类历史舞上并不是道德堕落的角色,而且也不是破坏一切。他们本身常常就是进步的 、高尚的道德的模范。共产主义者是最彻底的唯物论者,所以也彻底地发挥了一切唯物 论者所具备的革命道德。艾思奇认为,中国历史上许多宝贵的伦理思想,是可以在共产 主义者身上获得发展的,无产阶级的新道德并不是简单地对旧道德的否定,而是对它的 精华的提高和改造,是使旧道德中的积极内容获得进步,这是共产主义者和漠视一切道 德标准的相对主义者不同的地方。譬如忠、孝、节、义之类,曾经是封建道德的重要规 范,共产主义者也并不绝对抹煞,在共产主义者的英勇斗争的行动当中,这些规范所包 含的好的内容在事实上是被发展着了。[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