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2002)03-0105-06 人类的文化与社会意识形态依赖于社会存在,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经济全球 化所带来的资本、技术、人才、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流动与配置必然会在不 同程度上带来各国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改变,使各国文化呈现出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 新的发展态势。“这些到处安家落户的企业(即跨国公司)不可遏制地制造出一种新的世 界文化,区域性的爱好在这一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少,商业贸易似乎在不知不 觉中决定着人们的感觉和观察。”[1](P78)中国要在呈加速度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占据优势,就要制定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现实国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战略 。我们过去在研讨全球化时,大多把注意力放在经济方面,而对中国文化如何应对全球 化的挑战缺乏足够的重视。[2](P27-35)联邦德国前总理赫尔穆德·施密特也说:“迄 今为止,研究全球化问题的著作还很少涉及道德、文化领域。”[3](P8)而文化在未来 的国家发展中又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文化产业可获 得巨大的经济利润,持续地创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消费,拉动内 需增长;还能产生巨大的民族凝聚力等。所以研究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文化的影响与中国 文化发展战略就不仅仅是一个文化问题。 一、全球文化发展趋势 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个不可逆转的世界大潮,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管其 是否愿意,都要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其中,否则就会失去生存的空间。一定的文化是与一 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的。经济全球化必然会给全球文化带来深刻的影响,使各种文 化都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巨大推动力的作用下发生重大变化。“全球资本主义既促进文化 同质性,又促进文化异质性,而且既受到文化同质性制约,又受到文化异质性制约。” [4](P24)这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兰·罗伯森对经济全球化影响全球文化态势的宏观描 述。 关于全球文化的具体的发展趋势,就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承 认文化全球化,二是认为全球文化会多元化,三是主张全球文化多元一体化。 “文化全球化”论者认为全球化是全方位的,如果只承认经济全球化而排斥文化全球 化,那就违背了基本逻辑,它强调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认为经济全球化会产生相应 的普世文化。“全球文化多元化”说则认为,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是建立在人与人不同 的前提之上的,因此,文化全球化从任何意义上说都根本不能成立,它强调各种文化之 间的差别,认为经济全球化并不构成文化走向趋同或一体化的条件,相反,由于全球化 条件下的差异性加剧或利益多元化格局的存在,反而会使文化发展的多样化有了更为牢 固的基础。“瑞典人会更瑞典化,中国人会更中国化,而法国人也会更法国化。”[5]( P75)显然,上述文化全球化说和文化多元化说均有其合理性与片面性,于是,为克服两 说各自的片面性,就出现了“多元一体化”说,此说综合了上述两说的合理成分,给出 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认为全球文化一体化和多元化会同时加强。就其大端而言,此说固 然不谬,但并没有很确切地表明哪些方面一体化趋势会加强,哪些方面多元化趋势会加 强;从哪种意义上说一体化趋势会加强,从哪种意义上说多元化趋势会加强。这样,“ 多元一体化”说对现实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就大打了折扣。 为更准确地判断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文化影响的趋势,分析经济全球化影响全球文化的 途径是有必要的。 (一)商品物质生产和消费全球范围的流动使附加于商品之上的文化成为世界性的,这 种世界性大多仅限于消费文化层面上。如“麦当劳文化”随着麦当劳在全世界各地所开 的数以万计的连锁店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对于中国人来讲,“麦当劳”、“肯德基 ”作为美国文化的符号意义比作为快餐符号的意义更为重要,进麦当劳和肯德基,与其 说是填饱肚子,勿宁说是想去其中感受那么一点点“美国气氛”。麦当劳在世界上120 多个国家开有2.8万个零售店,2000年全系统销售额达400亿美元,总收入的60%来自海 外业务。美国文化学家多夫曼指出:“可口可乐可不是简单的事,在它背后顶着整个上 层建筑。”[6]除物质商品外,文化产品的全球流动更直接促进了全球文化的发展。如 美国的《读者文摘》以19种文字,48种国际版本在100多个国家发行。《SCI》、《SSCI 》、《EI》等科技文摘期刊已经成为评判各国科技成果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准。 (二)人员的流动也使得各民族文化随着文化主体的流动而互动。在经济全球化态势下 ,科技人才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将会变得频繁和广泛,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 家的流动,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共有1200多万人在美国公司工作。如印度大学毕业生中 有40%~50%在国外工作,非洲有10万名大学生在发达国家工作;在美国硅谷的20万名工 程技术人员中,中国人占了近三分之一;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 生82%去了美国,北京大学相应的数字为76%。与此同时,由于发达国家资本的世界范围 的流动也使大批的发达国家的人员流进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专门派一些人员 从事文化传播工作,如美国开展的“和平志愿者项目”等对外文化援助活动,把本国教 师、传教士、医生派遣到海外,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从事文化志愿工作。这些流动的人员 本身就是各民族文化的载体,甚至是标准意义上的载体,他们在所驻国生活中尤其是与 所驻国人员交往过程中,两种文化自然会互相影响,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员国际流动 成为影响全球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同样基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的全球性流动,更直接地促进了各种文化的相 互交流。当然,这种信息流动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是不平衡和不对等的。1993年 ,美国克林顿政府发表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其目的就在于利用全球化的网络信 息传播,开辟“思想战场”,用“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念去占领世界、统治世 界,最终实现“思想的征服”。目前,互联网上的英语内容占到几乎100%,中文的信息 量不到总量的1/10000,不受西方控制的英文信息也不到1/10000;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 闻中,90%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而美国自己的电视中,外国节目的占有率只有1.2% 。拥有1060亿美元资产的美国第一大传媒企业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声称,将在今后10年 中,使海外收入的比例提高到总收入的50%,而中国,1993年图书年出口总额为世界图 书年贸易额的0.04%,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