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社会发生转型,思想开放,大量引进西学以来,知识界就日益陷入一个早有察 觉、却又难以摆脱的怪圈,亦即,除了译介各种理论方法之外,还屡屡输入问题,将欧 美知识界的热点问题视做本土视野中的核心话题。全球化问题在相仿的惯性中进入中国 ,并引起新一轮热烈的争论,然而从中派生出来的文化全球化思考却直接切中当下文化 现实境遇,而关于民族话语权的设想,则可能为在全球化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弱势文化提 供新的思考维度。 一、当代问题与事实的全球化 事实总是有目共睹的,而问题只被敏锐的思考发现,这也就是为什么全球化的发生要 早于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就时下关于全球化的界定而言,主要都是将它当做一种经济 行为,一种无法逃离的经济浪潮和整个世界发展的宏大背景。它首先发生在金融领域, 而后渐渐推行到各个方面。由经济增长的永恒规律所造成的利益追求,利用世界经济发 展不平衡的形势,让资本在流动中创造最大利润,由此引发对新经济政策的调整,使生 产和贸易越来越不限在国界以内,与此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政策、生活方式、 文化价值等,也相应发生改变,做出主动调整或被动改变。因此也就有了一系列的全球 化,包括经济、资本、金融、政治、信息、环境、文化和生活方式。 从下面这一表现全球竞争型变化的表格中可以看到,全球化的发生与技术变革、生产 类型和新经济增长产业很有关联,波及面日益朝向日常生活(注:参见《全球化时代的 资本主义》,张世鹏、殷叙彝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年代 条件 受到威胁的国民经济行业 60年代劳动密集型 纺织等简单的流水线工作 70年代资本密集型 汽车、机械、化工生产 80年代 新技术娱乐、电器、电讯 90年代 信息 金融服务、媒介 也有学者认为全球化的起始时间可以上溯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百年以后, 也就是1992年以后,市场经济体系在全球取得优势是全球化在世界上的进一步蔓延(注 :李慎之:《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价值认同》,俞可平、黄卫平编:《全球化的悖论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至于这样的蔓延给世界带来的后果如何则是言人人 殊。持赞同意见的学者认为,被高科技武装起来的通讯交往、低廉的运输成本和没有国 界的自由贸易正在把整个世界融合为一个惟一的市场。而经济学中的全球化正由贸易一 体化而来,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体化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及盟约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 易,“通过共同的商品市场,共同的生产要素及其结合,以达到价格的均等”。人们把 这种新组织方式概括为后期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发达的资本主义、后福特主 义、非组织的资本主义、跨国资本主义等,把它的主要特征归结为:国际化的劳动分工 、国际信贷不断发展、资本调控进入跨国公司结构、生产系统和劳动过程趋于灵活、非 中心化经济逐渐形成、标准化市场和消费模式指数不断增长、综合保障的信贷制度日益 扩展、新价值符号体系创立并运用。现代时期集中在大城市的生产方式转移到周边或半 周边国家,出现区域化和一体化的经济,而资本的中心地则出现了生产的生产、元生产 (metaproduction),不再以生产商品为主,而是以形象安排和服务方式为主,以公司和 实验室为主,产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将不受政府限制,从而创造“最适宜的国家经济结 构”(注:杨龙芳:《西方全球化学术思潮的历史审视》,俞可平、黄卫平编:《全球 化的悖论》。)。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经济全球化中隐含着的负面效应,比如金融体系风险、国 家权威削弱、后发国家代价、贫富落差动荡等等。在貌似繁荣的世界金融体系频繁往来 中,已经隐含了经济衰退的危机。从影响全球的几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到,在一个沟通往 还的汇兑体制里,主要国家经济领域中的一切变化都相互关联。金融市场上亿万资财之 间的竞争,在借助了国际互联网的便利传播之后,光速一般追求利润增长,由此导致网 络空间的超级连锁反应,一旦一家金融机构破产,就会在一夜之内牵连损害其他多家金 融机构,引起世界的多米诺效应,或称为风险转换连锁反应。这种情况的发生和国家调 控能力的弱化有关。 20世纪中叶以来,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面对两次世界大战间的毁灭性 经济,提出让国家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投资者。这样一来,在市场过程导致就业不足和 通货紧缩时,国家财政预算可以进行干涉和纠正。在经济衰退时,政府扩大投资造成追 加需求,以避免经济危机;在繁荣时期,政府通过提高税收使国家债务重新归于平衡, 以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但是,70年代的两次石油价格动荡表明,已经有些政府不 再有能力控制赤字和通胀,无法保持稳定的外汇汇率。此后,保守派先后在英国和美国 获胜,开始推行里根政府的经济顾问米尔顿·里德曼和撒切尔的朋友哈耶克的“新自由 主义”(作为货币政策的变种又被称为货币主义)。新自由主义的指导精神是新人文主义 ,而人文经济模式则将全球经济视做整体,强调建成“联邦经济国家同盟”(Federal E conomy United States),由一个集中的国际组织网络来实现世界经济,各国政府为了 保证全局增长和福利增大,只承担秩序监护,扩大私人企业在投资和雇工方面的自由, 实现市场的非调控化、经济的自由化和私有化。 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国家属于谁的问题,市场成了没有国家的市场,尤其是大康采 恩上交中央财政的税金量急剧减少。他们在国内进行采购和消费,却让盈利和税收产生 在国外,在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到,一边是盈利不断攀升,另一边是交纳的税金不增反降 ,这就是经济的无国界化造成的国家财政空虚。所以,一些民主政治家提出要修复国家 权力,恢复政治对经济的优先的地位,因为,全球化统治并非是有益于远景发展的设想 。在1995年保护全球气候的柏林会议上,三个石油康采恩组织了有序的反对活动,最终 把联合国气候条约的实行推到了遥远的未来。条约未能实行对于那些前工业化国家是有 欠公正的,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被迫分担本来不属于自身责任之内的后果,付出和自身发 展无关的代价。在这个意义上,“全球化被看做是世界力量的解放,从经济上使国家失 去权力,对许多国家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一个无法摆脱的过程”(注:[德]马丁等 著:《全球化陷阱》,张世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7页。)。因为新的跨 国公司不再遵循既有法则,总是把就业机会安置在工资最低、社会捐税或环境保护费用 不存在的地域,而那些草草制定的贸易保护措施实际上是关于生产基地和公正合理的全 球化神话。受到贸易保护的只能是游戏规则的制定方。在全球化的推进过程中,后发国 家往往无法摆脱受动地位,长期利益和集体利益被迫让位于当下可见的实际利益,甚至 成为不平等交换行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