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2)03-0121-04 20世纪90年代中国掀起文化研究热,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和讨论构成了文化研究的热中 之热。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大众文化的潮流是无法阻挡的,而且大众文化是市场 化的文化建设的必然抉择[1]。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和中国加入WTO, 关于中国大众文化的讨论也进入了新的视域。笔者选取近两年来的几种学术观点来总结 一下有关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最新动态。 狂欢说 孙长军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一文中指出,巴赫金的 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具有启发意义。《巴》文认为,当今的学者过多地夸 大了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区别,这是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上的门户之见。《巴》文强 调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同质同源性,认为它们的区别不是特征上的,只是传播方式上 的。民间文化是前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后民间文化,因为民间文化的娱乐性、颠覆性 、通俗性、全民性、狂欢性等特征在今天以新的形态延伸于大众文化中,而大众文化则 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和现代传播使民间文化的“民间”属性得以无限地复制和播撒。在 论证了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同质同源后,该文便将巴赫金关于民间文化的狂欢化理论移 植过来解释中国的大众文化。巴赫金认为,狂欢化是民间文化的灵魂和核心,而在《巴 》的作者看来,狂欢化也是大众文化的灵魂。大众文化借文化的狂欢为人性的暂时舒展 提供了可能[2]。 从文化狂欢的角度来考察大众文化的确不失为一个好视角。大众文化的狂欢性是不容 置疑的,消费社会和后现代社会里的文化处处将人们带到类似狂欢节的气氛中。不过, 《巴》文看上去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东西,文章的立足点在于强调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 的同质性。问题在于,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关系究竟如何?目前学者 们一般倾向于认为,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的。虽然大 众文化和民间文化有很多共同处,但它们根本不是同质的东西。另外,应该强调的是, 从大众文化的现代性来区分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并不就是精英主义的立场。只有因大众 文化的通俗性而蔑视它的人才是精英主义的。 生产消费结合说 李德顺在《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中,从哲学的立场,从文化主体和功能的角度 来对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定位,把大众文化视作“大众的文化”。因为文化是社会的财 产,从来不属于一定的大众,“大众的文化”应是面向群众、依靠群众、服务于群众的 文化,由此他提出了文化的“生产消费结合说”。该文认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 系应该合理地理解为一个文化体系内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被叫作精英文化的,其实是指 文化的生产即创新形式和特征;被叫作大众文化的,其实是指文化的消费即自我享用的 形式和特征。因此,所谓“大众的文化”,应该是指面向大众生产,以供大众消费的文 化,即以大众需求为生产的主要引导和动力,并接受大众选择检验的文化。李德顺强调 ,我们的文化生产和创造要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宗旨,就必须体 现在以人民为主体的生产与消费有机结合、良性互动中,而不能使它们彼此脱节。由于 群众的文化消费具有一定的自发性、既成习惯性和从众化心理等特征,所以造成良性循 环的起点,一般应该放在有组织的生产方面[3]。 这样,我们就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文化消费方面的大众文化岂不是处在这个 所谓良性循环的被动一方吗?这和通常所说的精英和大众的区分有什么区别呢?在一个文 化体系内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来理解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把文化的生产和消费联系起 来,应该是正确的和富有意义的。不过,把文化的生产理解成精英文化,把文化的消费 理解成大众文化,到头来,还是没有办法解释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问题。这样的做法 表面上看是生产消费结合观,实际上是把生产和消费割裂开来,并且把文化的生产全盘 交给精英人士。 另外,该文对大众文化的理解坚持群众立场,有一定代表性,但笔者认为,“大众文 化”、“大众的文化”、“为了大众的文化”,概念各不相同。 视觉文化说 周宪在《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中指出,中国当代城市生活呈现出明显的消费社会特 征,强调视觉快感,专注于感性愉快和形象刺激,这就使得视觉文化成为当代中国文化 的主流。周宪虽然在文中没有使用“大众文化”这个词,但他所说的当代中国文化的主 流实际上就是眼下的大众文化。 关于视觉文化和消费社会的关联,周宪是从美学的视角考察的,他借用了德波和詹姆 逊等人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说法。比如詹姆逊的观点是,在消费社会中,艺术和生活 的界限在消失,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对立在消失,日常生活走向审美化,在这个过程 中,现实的不断形象化或影像化不可避免[4]。 从视觉文化来理解大众文化,很容易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流行文化的发展实 际上就是视觉文化迅速占领市场的过程。都市文化进入图像泛滥、影像爆炸、视觉狂欢 的时代。我们正越来越明显地生活在一个被视觉符号所统治的时代里,我们越来越依靠 直观来获取信息,阅读逐渐成为多数人的负累,咬文嚼字成了学者的专利。视觉文化不 仅鲜明地体现在艺术中,而且广泛地呈现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图像崇拜和狂欢成为 新一代的文化范式,我们正在走进“读图时代”,进行一场“图像对语言的战争”。20 世纪最大的危机说到底正是语言的危机。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指出 :“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变 革的根源与其说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不如说是人们19世纪中叶开始经历 的那种地理和社会流动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美学。”[5] 笔者认为,从视觉文化和审美相结合的角度来理解大众文化,非常具有启发意义,虽 然难免片面。因为,大众文化不是一开始就有明显的审美特征,人们从市场上选购某种 文化,通常开始是比较盲目的跟风状态,很大程度上是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但是,大 众其实不是一成不变和统一的整体,他们也在分化,从而有了各种不同的文化需求,并 且逐渐地从最初的跟风转向追求个性消费和审美需求,这是我们必须看到的。审美不再 象以往一样停留在抽象的哲学层面,而是为大众所追求和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