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永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要求和课题组计划安排,我们先后于2001年10月29日至1 1月2日和12月16日至25日对宁远、道县、江永、江华、芝山、冷水滩、祁阳等县区进行 了调查考察,调查考察活动得到了永州市和相关县区的密切配合与大力支持。课题组成 员采用实地勘察与文献资料研究相结合的办法,多学科联合对中国和世界远古文明史从 纵横两个方面进行综合比较研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初步成果。参加考证研究的课题组 成员有: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梁绍辉、王兴国、吕芳文、万里,湖南省政府经济研 究信息中心副厅级研究员郭辉东,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高至喜,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 袁家荣。全程陪同考察的有永州市委讲师团副主任蒋星珉。课题组副组长、永州市委宣 传部副部长蔡建军参加了部分活动。永州市委副书记周永亮陪同考察了芝山区各点,并 主持了有永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家”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 汇报会。课题组组长、永州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唐长久参加了汇报会并主持了课 题组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张家璠教授、零陵师专原副校长王田葵教授也参加了 研讨。参加汇报会的同志一致认为,永州是世界稻作农业之源、中国制陶工艺之源、中 华道德文明之源;永州是舜文化的故乡,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舜文化的考证研 究提高了对湖南和永州在世界及中华文明史上重要地位的认识,为湖南和永州在世界上 的知名度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加速湖南和永州的经济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 的推动作用。 考证研究充分印证了文选德同志关于“张家界是一幅画,永州是一部书”的论断的准 确精当。既然“永州是一部书”,我们课题组的任务就在于把这部书考证好、注释好、 导读好,生动准确地向世人逐章、逐页加以展示,宣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激发人们 的爱国热情。同时,帮助永州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永州经济文化的更大发展。现将这次 考证研究的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 关于舜陵遗址和祭舜源流的认同 舜陵遗址几经迁移,总的趋势是由山里向山外发展,但具体地点说法不一。今据《宁 远县志》提供的资料,舜陵最初在九疑山的最核心,舜庙在大阳溪旁。舜陵已无可考, 而舜庙始建于秦汉。《县志》引唐代著名思想家、诗人并时任道州刺史的元结在其向朝 廷奏报的《舜庙状》中说:“谨按地图,舜陵在九疑之中,舜庙在大阳之溪。舜陵古老 已失,大阳溪今不知何处。秦汉以来,置庙山中,年代浸远,祠宇不存。每有诏书令州 县致祭,奠酹荒野,恭命而已。”根据元结的报告,舜庙始建于秦汉,而舜陵远在秦汉 之前,以致古老失考。在这里,陵与庙是分开的。清人吴祖传在其所修的《九疑山志》 中则说:“舜庙在大阳溪白鹤观前,盖三代时祀于此,土人呼为大庙,土坛犹存。秦时 迁于九疑山中,立于玉琯岩前百步。洪武四年(1371),翰林院编修雷燧奉旨 祭祀,迁于舜源峰下。”吴祖传直以元结说的舜陵作舜庙,地点在大阳溪的白鹤观前, 并举出“土人呼为大庙”和“土坛犹存”为证。而元结所说的秦汉以前的“古老”更被 具体化为夏商周三代。此次考察因大雨不止,未能深入大阳溪白鹤观,但在距今舜陵所 在舜源峰二公里处的玉琯岩,清楚地看到秦汉舜庙的部分遗址,而四周裸露 的秦汉瓦片清晰可见,位置不仅与吴祖传所记相符,而且与马王堆汉墓出土地图的标志 完全一致。省考古所拟于近期对遗址进行探掘,进一步确定遗址方位与规模,同时配合 申报“国保”文物单位。考察组建议有关单位作出规划,尽早按秦汉时的规模风格重建 ,使之复原成为中华民族共祭舜帝的最早庙堂,与始建于明代的舜陵相映生辉,更添远 古情味。 关于祭陵的源流,元结的《舜庙状》虽然不及吴祖传所说“盖三代时祀于此”明确, 但从其“舜陵古老已失,秦汉以来置庙山中”的行文着笔来看,秦汉之前早已有了祭舜 的成例。再者,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地图既有关于舜陵的标志,说明祭舜已经成了当 时的一项重大政治活动。根据各种史料分析,祭舜很可能始于夏代。《尚书》的首篇是 用尧帝带出舜帝的,故后世当权者不祭尧而祭舜。司马迁写《史记·五帝本纪》,以炎 帝带出黄帝,其手法与《尚书》一脉相承,故后世当权者祭崇黄帝与其先辈祭崇舜帝如 出一辙。虽然如此,但后世的祭黄并未影响祭舜,秦汉以后历久不衰,至明清更加隆重 。故祭舜实际上是中华民族有统一祖先的认同之始,更是有国家以来共祭之始。 二 关于玉蟾岩原始栽培稻、原始陶片的考古价值 位于道县寿雁镇的玉蟾岩,经省考古所1993、1995年先后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极有 考古价值的远古文物,计有打制石器近千件,其中以与原始农业有关的锄形器最具特色 ;有各种植物果核40多种,而以猕猴桃、野葡萄、梅等可食果核最为丰富;有各类哺乳 动物骨骼残骸28种,并伴有大量鱼鳖骨骼和螺壳堆积物。据科学测定,这些遗存至少在 一万年以上。而最为重要的是在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原始栽培稻谷和原始陶器片。 通过科学测定,原始栽培稻谷和原始陶片距今约在一万二千至一万四千年之间。据世界 农业史专家研究考证,人类知道原始农业生产技术,大约在距今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 故玉蟾岩出土的原始栽培稻谷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所得的最早期的收获,而陶片则是世 界上最早的陶器碎片之一。玉蟾岩的考古成果,1998年3月17日至22日在日本京都市召 开的“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后,得到了中国、日本、美国等 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同。与之相印证,离寿雁镇不远的江永县至今还生长着成片的野生稻 ,古陶片更是随处都有,而玉井的宋窑规模之大,遗存之丰富,更是为他处少见。这说 明,原始栽培稻谷和原始陶片在这里出现,决不是偶然的。 北京农业大学张文绪教授曾对玉蟾岩发现的稻谷进行电子显微镜鉴定,结论认为:“ 可以推定玉蟾岩出土稻谷是一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的从普通野稻向栽培稻初期演 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定名为‘玉蟾岩古栽培稻’。”北京大学严文明教授指出 :“在玉蟾岩遗址采集的木炭和陶片经过14[,c]测定,年代分别为12540±230BC和128 60±230BC,……比西亚开始种植小麦、大麦的年代还要早些。”日本学者安田喜宪在 《东亚稻作半月弧与西亚麦作半月弧》一文中指出:“在约500万年的人类历史上,农 业起源是仅次于人类诞生的重大事件。人类在499万年之久的时间里,没有从事过农业 ,但在最后1万年前突然开始有了农业。从此,人类的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农业 把人类带向与499万年历史完全不同的方向。”安田喜宪还作出图形标志,12000年以前 诞生于长江中游地区玉蟾岩的稻作,“是在3000多年前才传到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