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51-1630/Z(2002)02-19-(04) 一 在世纪之交的文化讨论热潮中,各种观点和主张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也给人耳目一新和无穷启示。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和研究手段,得出不同的结论,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起来,大体上可以 概括为三大主张,即“复兴儒学”观、“全盘西化”论和“精华吸收”说。 笔者认为,从现代系统论思想出发,无论是“复兴儒学”观,还是“全盘西化”论, 或者是“精华吸收”说,尽管主张各异,观点相悖,但都有其理论上的不足和实践上的 缺陷,即它们都缺乏一种整体的、有机的、动态的系统论思想。 所谓系统论,它“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以及其他各种系统、系统原理、 系统联系和系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出 发来研究系统整体和组成系统整体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说明其结构、功能、行 为和动态,以把握系统整体,达到最优的目标。”[1]因此,系统论有三个最基本的原 则,即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又叫自生性原则)和等级结构性原则。系统论认为一切 有机体都是一个整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有机结合的复合体,其功能是 “整体大于各孤立部份的总和”。而且有机体内部都是按照严格的等级和层次组织起来 的,同时又是一个处于积极活动的开放的系统。运用这些思想来观照和审视世纪之交的 文化热潮中的一些现象,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复兴儒学”观“全盘西化”论,还是“ 精华吸收”说,它们都在某种层面上割裂了作为系统存在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上 都有惊人相似之处。就思维方法言,都是机械论;就思维态势论,都缺乏兼容并包的宽 容意识或大气心理;从思维结构看,都是单向线性封闭的思维定势,缺乏双向或多向开 放立体辐射式的思维结构;以思维视野或思维参照系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科学 而全面的思维参照座标。但三大主张在思维模式上又各有不同:“复兴儒学”观是一种 华夏文化中心论,“全盘西化”论是一种欧洲文化中心论,而“精华吸收”说则是一种 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幻想论。当然,我们这样评定并不是主张一棍子打死,予以全盘否 定。相反,我们梳理一下这些主张的发展演变历史,便会对它们的功过与是非有一个较 为全面而科学的认识。 二 关于“复兴儒学”论,它的产生与形成可以追溯到我国近代社会即鸦片战争稍后。从 某种意义上讲,“复兴儒学”观是近代中国社会中西方文化撞击下的产物。根据学术界 普遍的认识,我们认为“复兴儒学”观经历了大致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始于鸦片战 争止于戊戍变法运动,其主要特征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文化的表层即物质结 构层上的某些畸形的病态的变化,为了抵御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清王朝统治者中 的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僚兴办了一系列洋务实业,片面地发展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而 骨子里仍然是以中央帝国自居,以自我为中心,以祖宗成法为是。因此,这一阶段的“复兴儒学”派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民族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是有其特殊贡献的。他们希望通过发展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以达到富国强军的目的。但其骨子里仍然是封建社会的那一套东西,甲午中日战争清王朝北洋水师的失败,宣告了洋务派(也就是“复兴儒学”派)的彻底破产。第二个阶段始于戊戍变法止于辛亥革命,其主要特征是“变法维新、君主立宪”。在这个时期,“复兴儒学”派的一些变法维新主张已经触及到文化的中间层面即社会制度层面,甚至触及到了文化的核心层面即精神意识层面。可惜的只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浅尝辄止,未能深入和持久。从某种意义上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具有有开启民智的启蒙主义运动,只因清王朝太顽固而被扼杀在摇篮里了。第三个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始于1915年前后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具有现代意义的启蒙主义运动。“民主与科学”是它的两面高扬的旗帜,但与之相对立的国粹派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复兴儒学的呐喊与实践。如学衡派就以“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力倡复兴儒学。但由于时局的动荡与时间的短暂,这一阶段的“复兴儒学”观未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在实践中也未能取得多大的成果。第四个阶段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至20世纪末。由于文化的制度层面的彻底变革,新的制度的建立,文化的核心精神意识层因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一种全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在新中国逐渐形成。但是,由于文化的核心层具有超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因此,新的文化核心精神意识层并没有彻底战胜并取代旧的文化核心精神意识层,以至于酿成史无前例的十年内乱。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东西文化的核心层面的撞击也日趋激烈。很多海外学者在目睹和经历了西方文明后,更多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西方高度物质文明下的精神灾难和信仰危机;加之,游子的思乡寻根认宗之因,逐渐形成了儒学的中兴之势。他们认为东方文明,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最高境界,复兴儒学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和关键。但是这种后顾式的主张,始终无法解决下列诸多问题:怎样将哲学与科学结合起来?怎样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怎样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等等。因为历史发展到今天,作为儒学产生、形成、存在的基础早已不复存在而且永远也不复存在了。